叶润周先生是温州第一位获得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现代著名黄杨木雕艺术家,因在黄杨木雕艺术创作中的杰出成就,使他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工艺美术大师。叶润周故居在翁垟地团村杨池路102弄6号,按地上所镶嵌的字迹可以断定,此房子是1990年所建,砖瓦结构,现已经非常陈旧。邻居大嫂说叶先生的下一代已经搬到温州去了,这里没有住人。烈日下,从相机的咔嚓声里,主人了不起的事迹在我的脑海里渐渐清晰起来。
叶润周(右2)
1
叶润周字颜清,1917年5月出生于翁垟地团村的木雕世家,10岁随父叶阜如学艺,14岁起从事木雕创作,23岁时,其作品已崭露头角。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经济逐渐复苏,民间文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这为乐清黄杨木雕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1952年,浙江省群艺馆特派邓白、李自新、贺鸣声等同志前往乐清县发掘民间艺术,乐清县人民政府向省专家们推荐了翁垟镇地团村的黄杨木雕名师叶益周的同时,发现了叶益周的胞兄弟叶润周的创作才能,他们就鼓励他积极创作,多出好作品,为国争光。尽管那时生活条件还很艰苦,但叶润周得到省文艺界领导关心及乐清中学领导张龙光和郑体衡的帮助,精心制作了黄杨木雕《喂鸡》。
1953年5月,在著名艺术家、书画家邓白、李自新和南式仁等领导的关心支持下,集中社会上雕刻名师,由叶一舟、叶润周、虞明华等九位民间艺人在翁垟镇地团,成立了黄杨木雕生产小组。这是乐清黄杨木雕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因为黄杨木雕行业在国家与政府的领导下,真正从传统的家庭作坊模式,转变为以集体方式生产经营。由于国家的重视和培养,黄杨木雕人才辈出,崭露头角有叶润周、虞明华和王笃纯。当时的黄杨木原料主要从永嘉山区采购,雕刻的黄杨木雕产品题材以传统人物为主,如《花木兰》《李白》《屈原》《渔翁》等优秀作品,由北京工业美术服务部经销。
1956年6月,“黄杨木雕生产小组”搬迁至柳市包宅村,增加了细纹刻纸、摄影、刻章等行业。经县手工业联社批准,于当年12月更名为“乐清县黄杨圆雕刻纸生产合作社”,人员由九人增至十七人,王笃纯担任社长,叶润周负责技术,成为这个组里的重要技术骨干。1957年,在双龙路建新厂房。1958年12月,升格为“地方国营乐清工艺美术厂”。改组后,老艺人们在“双百方针”和“发掘、保护、提高”的精神指引下,黄杨木雕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技法基础上,大胆创新。这时的叶润周表现尤其突出,他和其他艺人们将单人立体圆雕,发展成拼雕、群雕等技术,并把传统的浮雕和圆雕巧妙地结合起来,题材也从神佛、历史人物扩展到反映时代风貌、日常生活上来。同时叶润周还反复试验,他把原用“川占白蜡”上光的老法,改用“酒精漆皮”和“腊铅清漆”上光,提高了工作效率、保持了产品色泽光亮夺目。因此,他于1956年被评为“乐清县先进工作者”。为国家出口工艺品提高了声誉。
此时叶润周本人也创作了大量的黄杨木雕创新作品。如:1955年叶润周创作的《饲养员》《晨》《向老农学习》等作品。随着黄杨木雕厂的飞速发展,产品主要销售渠道也由单一的北京工业美术服务部,扩大到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上海友谊商店及广州、杭州等地。乐清黄杨木雕终于以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引起了世人的普遍关注,被有关新闻媒体誉为“华东一枝花”,在全国各地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叶润周很早就重视艺术理论研究。1957年,他参加了全国第一次艺术代表大会,并在会上作发言,发言稿被选入中央美术局编著的《工艺美术经验》一书中。
上个世纪60至80年代,是叶润周艺术创作的辉煌时期。“文革”十年,乐清民间传统艺术受到严重冲击,出现冷落景象,但在众多艺术名家的悉心呵护下,黄杨木雕依然保持着青春活力。1963年他从乐清调入温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新的艺术创作环境,使他如虎添翼,创作了大量较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而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1972年创作的《一人红绸舞》,不仅受到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赞赏,还作为国礼赠送给了加拿大文化代表团。叶润周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外各级展览与比赛中获得大奖,在集体创作领域也作出了重大贡献。
2
1978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后,市场经济开始繁荣,为黄杨木雕的发展带来了第二个春天,乐清黄杨木雕进入最辉煌的时期。乐清黄杨木雕行业出现变化最大、发展最快、人才最旺、艺术成果最丰富的景象。
1979年,以周恩来总理外交生涯为题材创作《凯旋》作品,成功塑造了周总理的光辉形象,在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后由国家收藏,复件分别被美国、英国、日本等国收藏。他创作的《八仙》《二人红绸舞》,由南斯拉夫博物馆收藏。
1980年,大师应邀出席省第二届文代会,被选为省美协候补理事。
1981年出席在庐山召开的全国特艺讲座会,他的佳作《皆大欢喜》,得到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张汀的大力赞扬,获百花奖一等奖。
1982年5月,全国木雕漆器评比大会在扬州召开,大师出席随带作品《变型弥勒》,夺得全国优秀奖。同年6月参加本省工艺美术创新评比会,他的《皆大欢喜》荣获一等奖。也在这年,大师三雕《屈原大诗人》,先后选送英、美、日本展出,继而由以上国家珍藏。其间,特别是他创作的《钟馗压邪》,在美国世界博览会和日本静岗国际展览会亮相,产生了轰动效应,好评如潮,结果被日本有关部门以800美金收藏。这件作品后由诸多工厂仿作,赢得几百万元出口业务,为国家创汇作出了贡献。
1983年叶润周退休,可他依然为黄杨木雕事业操劳。他雕刻的浮雕像《周总理像》,由外国访华代表团以重金购买收藏。
1986年夏,叶润周和老伴张赛英共同创作了大型木雕《群仙欢舞庆人间》,获全国木雕一等奖。作品刊登在《中国工艺美术》画册,还在发行160多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彩色画册上发表。这件作品创作后,海外不少收藏家喜爱,有人曾以25万元人民币的高价购买,被叶润周婉言谢绝。
1988年对叶润周来说,是收获之年。他光荣出席第三次全国艺代会,受到李鹏、田纪云等中央首长亲切接见。同时,他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这可是全国唯一的黄杨木雕桂冠,也是温州第一位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此外,他还获得金牌一枚、证书一件、奖金一千元,工资享受副教授级待遇。
1989年他的又一件大作《皆大欢喜》,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新产品一等奖。同年11月被评为全国珍品,并全页登载《中国工艺美术馆馆藏珍品集》上。
1990年9月,他创作的黄杨木雕在台湾展出。台湾《中国时报》以《黄杨木雕,收藏家的最爱》为题,在显著位置发表长篇报道,称叶润周的作品是台湾收藏家们最为喜爱的艺术品。
1991年创作的《孟良》《焦赞》贴金塑像,在台湾巡回展览,获得了“金盆奖”。台湾《世界礼品》等大型画册刊登了大师巨幅工作照,而且以“国宝级大师,国宝级材料”的醒目标题,介绍叶润周及其子女的艺术成就。
叶润周创作的作品数百件,作品题材广泛,以反映当代生活为主,代表作有《皆大欢喜》《红绸舞》《天女散花》《喂鸡》《邓世昌》《钟馗压邪》《携袋弥勒》等近百件。叶润周的黄杨木雕作品在国内外各种展览会展出,在各级评比会上获奖,在各种重要报刊上发表,并被国家或国外艺术博物馆(院)收藏。
3
叶润周对艺术有勤于思索,不断创新的精神,从而使他的作品永远保持着生命力。在黄杨木雕传统的单人立体圆雕技法之外,他创造了镂空和群像拼接、浮雕和圆雕巧妙结合的技法。在黄杨木雕上经常会碰到节疤、黑点、裂缝等,叶润周会动脑筋、想办法,巧妙弥补它的不足:如人物身上出现瑕疵,根据人物身份特点,加以佩环、璎珞、宝剑、葫芦,从而使作品达到绝妙的效果。在继承前人经验和技法的同时,他大胆地对乐清黄杨木雕进行新技法创新,并将石雕、泥塑、浮雕等姐妹艺术的一些技法巧妙运用到乐清黄杨木雕中。他所创作的人物,无论是佛教中人物,还是传说故事中人物,都要从现实生活中去寻找生活的原型,因此作品特别具有浓郁的当代生活气息,把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在《黄杨木雕的创作关键和体会》一文中写道:“每行业的‘状元’的事迹都可以创作,但我们一定要抓住主题,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件作品歌颂什么、描绘什么,绝不能给人以一种莫名其妙的模模糊糊的感觉。”
叶润周作品《红绸舞》。
如他以融圆雕、镂雕于一体镂空透雕技法完成的《红绸舞》,以其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和精巧的创作手法,雕刻年轻姑娘在表演彩练飞舞时瞬间,准确地抓住了舞者刹那间最美的艺术的造型。
黄杨木雕《西施浣纱》,单人立体圆雕,以低肩、细腰、软身的结构,设计成给人以动感十足的视觉享受,脸部采用窄鼻、小口、高颧骨、下颏尖手法,充分体现了叶润周仕女创作独有的风格,堪称是一件炉火纯青之作。
《皆大欢喜》采用近代压缩浮雕技法,夸张变形处理,大面积展示黄杨木雕断面优美材质肌理,此为黄杨木雕中的重大创新与突破。在刻《皆大欢喜》时,巧妙地把黄杨木的纹理和弥勒那肥胖圆满的体态结合起来,整座作品头、腹部、两只乳房、手中的乾坤袋和整个弥勒外形,巧妙地组成五个圆形。而弥勒双手反按至头顶,双腿伸展在腹部以下的两旁,笑容满目,整体给人以圆满欢喜的感觉。此外,他把黄杨木质天然的圆形中心纹理,自然地装饰在人物形象的高凸处,双乳头、双膝盖、腹部脐心处、头项和两颊,构思奇特,因材施用,把黄杨木质的美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拍案叫绝。
4
叶润周把自己60余年积累的创作实践,总结成理论,著有:《工艺美术作品选》(1961年10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发表专业论文6篇;论文集《黄杨木雕技法》(1988年12月同,轻工业出版社);黄杨木雕作品集《叶润周黄杨木雕精品集》(1993年11月,上海书画出版社),这是一本荟萃叶润周历年珍品的大型精装画册,著名书法家启功和刘炳森题书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和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写序言,著名美术家徐华铛撰跋。
叶润周是新中国黄杨木雕的推动者和代表人之一,通过1957年全国第一次艺术代表大会、1958年轻工业部工艺美术局等全国性的文化活动中公开推荐,极大地推动了黄杨木雕的发展,促进黄杨木雕在五六十年代达到了全新的艺术高度,《黄杨木雕技法》既是木雕行业第一本理论专著,更是一部珍贵的教科书,它将黄杨木雕传统技法加以总结提炼,以“黄杨木雕口诀”的独特形式传授予后人。
在《黄杨木雕技法》中,叶润周根据自己的创作实践,用古诗与顺口溜的形式编写成了《黄杨木雕的技艺口诀》,口诀分为《构思草图》《镂刻衣纹》《精心修细》等7篇。在关键的第一步《构思草图》中,他写道:
构思草图第一门,深入生活最要紧。
若要人物形象好,必须注意情和神。
因材施艺找窍门,适应题材来造型。
人物特征抓得准,栩栩如生有精神。
在《刻人物眼睛口诀》时,他写道:
人物眼睛最重要,不能大来不能小。
男女老少各不同,七情变化要细瞧。
男人英俊龙眼睛,女人娇娆凤目俏。
老叟眼睛复凹形,儿童两眼圆如铃。
刻眼先小后渐大,时时注意其眼神。
《刻人物眉毛技法口诀》:
人物眉毛两边分,好比八字倒翻身。
眉毛形状有多种,眉间距离齐鼻根。
男人眉浓眉骨凸,女子细眉超眼睛。
喜怒哀乐眉皆动,种种表情莫看轻。
都说“鸳鸯绣出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对于艺人来说,他的书就是秘籍,就是饭碗,别人一旦掌握了这些技术,就会使自己与家人生活无忧,甚至还会发大财。而叶润周也无异于把自己的钱财分给别人,由此足见其胸怀之博大。
5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叶润周比南怀瑾先生大一岁,他们从小就在一起玩耍学习,很是投缘。后来天各一方,几十年未通音讯。后来联系上之后,彼此都非常高兴。叶润周还为南怀瑾先生的父亲及其本人刻过黄杨木雕像,南先生为他的《黄杨木雕技法》写序。在序中南先生写道:
然而,乡塾学友有叶润周者,幼名颜清。其人聪慧秀朗,温文尔雅,犹如处子,勤学尤过于余。
……
复蒙润周念旧情深,不但为先严手刻木像两尊,且为我作浮雕影像一具。丰泽厚谊,愧无以报。今因其梓印平生作品,书嘱为言,岂敢再惜不文,藏拙不言,而每自况润周,实我所勿及。如润周者,天才力学,无负此生。今则老更精神,望重艺林。绕膝儿孙,光耀邦国。所谓天之报施善人者,实为自求多福之果也。
可见,南怀瑾先生对当年好友的记忆非常清晰。当叶润周写信给南怀瑾先生,请他为自己的书写序言时,南先生“非常重感情,我有所请,他一口答应。”当政府部门领导请他邀南先生帮助金温铁路修建时,叶润周先生当即答应,给南先生写信,劝老友多为家乡作贡献。
叶润周不饮酒,不抽烟,平生唯一爱好就是雕刻。他把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黄杨木雕的事业中去,叶润周创作的黄杨木雕作品繁多、题材丰富、成绩斐然。在60多年里,他创作了大量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代表作达百余件,不少作品上银幕、入画册、列展览、赠国宾。尤其是在他为首的一大批民间艺术家的影响下,乐清的黄杨木雕得以健康稳定地传承与发展,促使黄杨木雕进入历史上发展最快、人才最旺、成果最高的一个艺术时期,叶润周还积极收徒传艺,培育新人,经他培养和教授的学生多达几百余人,为繁荣我国民间工艺发扬光大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