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璐
走过街头,穿过巷尾,番薯黄夹的香气氤氲,听着黄杨木雕的刻刀轻响,步入静谧的南怀瑾故居,宣纸沙沙铺展,笔墨挥毫处,一缕墨香悄然弥漫开来,浸润着整个曙光村。
这处曾被周边孩童们亲切唤作“乐园”的故居,历经90年代扩建及后续修缮重建,金粟苑、旧居、大讲堂、书房等区域焕然一新。如今的南怀瑾故居,青瓦灰墙,绿意盎然,有着江南园林的风韵。庭院左侧,矗立着南怀瑾先生手持书卷、眉目含笑的站姿铜像——其设计稿,正出自本村黄杨木雕大师叶高华之手。
翁垟街道作为黄杨木雕的发源地之一,文化底蕴深厚,受其熏陶,叶高华16岁习艺。接到塑造南师铜像的任务后,他秉承一贯的严谨,精心设计打磨泥塑小稿,37年的泥塑木雕造诣,为精准捕捉南师神韵奠定根基,这尊站姿铜像,展现着南怀瑾先生顶天立地、浩然正气的巍然风骨。
虽褪去“乐园”旧称,但故居依旧承载着村民的日常,清晨这里是锻炼与奏乐的舞台,午后,主楼内墨香浮动,化为文化传承的热土。穿过庭院,沿主楼的台阶拾级而上,东侧书画室内,扎根十一载的曙光书画协会墨香正浓。“早上丝竹悠扬,下午墨香育人。”曙光书画协会会长叶雷余道出日常。走出书画室,移步西侧教室,会员叶碎品正悉心指导孩子们练习毛笔字,此间俨然成了书法传承的“根据地”。
“去年,我们开设了‘三免’儿童书法暑期班,免学费、免资料费、免材料费。”叶雷余补充,“从基础笔画教起,每周两节课,面向全龄段开放。”今年暑假首期书法班吸引了学生13名,年龄横跨8至17岁。“我们希望能点燃孩子们的书法兴趣,也定会倾尽所学,用心指导。”叶雷余说。
除了公益课堂,故居还肩负着文化传播的重任。2024年,来自温州美术馆的文化特派员钱继奔驻点于此,他关注到曙光村厚重的国学底蕴,深入走访温州各地与南师相关的历史遗迹、文化场所,系统梳理其文化传承脉络,由此打造出“南师故里国学新风”文化品牌。
八华河如玉带般绕故居缓缓流淌,参观者络绎不绝。2024年,故居累计接待讲解7000余人次。一河之隔,乐清红色革命的发源地——“二六”支部长春楼,同样吸引着众多访客。游览结束,他们再去村里走走,品尝具有当地特色的小海鲜,购买新鲜的蝤蛑和地道的番薯黄夹,选购精美的黄杨木雕,相关消费为当地带来超80万元的经济收益。
如何进一步激活丰富的文化资源?“南怀瑾文化动漫IP形象设计大赛”正在积极推进中。大赛汇集高校及专业设计资源,着力打造兼具文化深度与时代传播力的动漫形象。钱继奔正全力筹备相关工作,未来,计划围绕IP形象,开发系列文创产品,并打造“南怀瑾文化主题游”线路。这一文化品牌将从墨香中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吸引更多人循着文化的脉络而来,造访曙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