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郑剑佩 实习生 蔡依诺
近日,“文明的回响——全球青年影像艺术100展”在中华世纪坛开幕。作为一项在国内享有盛誉、旨在发掘摄影新锐的重要赛事,本届展览共收到来自全球12个国家,2800多位作者的5.5万余件作品。乐清籍青年摄影家陈燕是虹桥镇河深桥村人,她的专题作品《逝》脱颖而出,成功入展,并获评“2025第二届全球青年影像艺术TOP10”的殊荣。
《逝》芍药花过程长卷。
陈燕作为浙江财经大学摄影系主任,更是一位在艺术摄影领域深耕不辍的践行者,摄影作品长期关注城乡景观生态变迁、自然物象哲理等。这份荣誉,是陈燕20年如一日执着于摄影创作与探索的最好回馈。
对陈燕而言,创作《逝》是偶然也是必然。如今AI带来“数字永生”,越来越接近打破“逝去”的规律,但陈燕始终认为,生命的意义恰恰藏在它的有限里。一次,她从花店买回一束鲜花插入瓶中,几日过后,当她扔掉枯萎的真花时,发现玄关用作装饰的假花依旧饱满挺立。这份“永恒”与“易逝”的碰撞,瞬间击中了她:“那一刻我深刻地意识到,虚假的永恒毫无生气,而正是凋零和逝去,才赋予了生命最动人的美感。”
陈燕以花为媒,在家中搭建影棚,将一支假花藏进真花束中,随着时间推移,真花在镜头下慢慢蜕变,水分一点点流失,花瓣从舒展到蜷缩,色泽从鲜亮到深褐,一步步走向自然衰败;而假花始终停留在最初的模样,毫无变化。1年时间里,共拍摄15组,每组9张和一个视频。其中2组照片和视频按时间顺序排列,在展览中形成了一面极具视觉冲击力和哲学思辨的影像墙,无声地见证着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深意,这也是陈燕表达的生命最本真的模样。
正如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摄影史研究者晋永权在评语里说道:作者以不同的花为载体,以时间作为摆渡者,经由生机勃勃而渐次凋谢衰微,展示了这一令人无限感伤的逝去过程。在此,变动不居的图像,成为无所依傍的现实表征:任凭她出离而又庸常,茁壮而又逝去,清晰而又模糊,此存在而又通往彼岸。
其实,让陈燕走进大众视野的,是她八年磨一剑的作品《江与城》。窗前的钱塘江,时而奔涌时而平静,两岸城市不断生长,陈燕突然就有了用镜头记录的念头。
“我的拍摄有点‘较真’,一直坚持阴天出门。”陈燕介绍,晴天的光影太跳脱,会遮住建筑本身的肌理和江与城的真实关系,阴天的柔和光线才能精准捕捉二者的空间呼应。拍摄过程充满挑战。时常出门时天色阴沉,片刻后便大雨倾盆,她只能护着相机、拽着背包躲往桥下,浑身湿透、鞋灌泥水成了家常便饭。冬天拍摄更考验人,江边的风刮得脸生疼,手指冻得按快门都费劲,即使裹着厚羽绒服,揣着暖宝宝,还是能感受到寒气往骨头里钻。
这恰好激发了这位乐清女孩的倔强,坚持是她给出的答案。随着拍摄主题的深入,陈燕不局限在滨江段,而是沿着钱塘江全流域跑,从新安江的清冽水域,到富春江的两岸风光,再到钱塘江的城市岸线,一步步完成“新都市山水”的记录。《江与城》系列作品2023年首次出现在大众视野,是在第29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此后还入选第十二届“一条大河”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和“群山回响”浙江省新峰人才作品展,该系列还获得了中国层次最高的艺术资助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项目资助。
8年里,陈燕不是简单的风光拍摄,而是用镜头重构时空——把她这八年的人生轨迹,和钱塘江作为“唐诗之路”的千年文化时空交织起来。“这8年江与城的拍摄只是开始,我将用毕生时间来记录浙江的新都市山水。”陈燕说。
大赛归来的陈燕在校园里给本科生讲解商业摄影、摄影与服务设计课程,也为研究生指导主题摄影创作。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开启与时间、生活的深层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