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日报讯(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孔丽琴)11月27日上午,乐清湾北部海域天朗气清,风平浪静。一艘满载缢蛏苗的渔船从乐清西门岛码头缓缓驶出。在渔民、科研人员以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共同参与下,约1100万粒缢蛏苗被有序投放入海,拉开了乐清市秋冬季渔业增殖放流的序幕。
“当前乐清湾水温维持在10℃左右,适宜种苗运输与投放,不仅成活率高,适应能力也更强。”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放流的缢蛏苗,即市民俗称的“蛏苗”。为确保放流效果,工作人员精选了经过3个月培育、体长约1厘米的优质苗种,并选择在涨潮时段实施放流,以帮助蛏苗顺利进入适宜的栖息环境。
乐清湾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水温适宜、饵料丰富,是多种海洋生物繁衍栖息的理想场所。曾经,全国近九成的泥蚶、缢蛏苗种源自乐清湾海域。但随着过度捕捞和生态环境变化,部分传统优势种苗产量有所下降。
为修复海洋生态系统、维持生物多样性,乐清自2006年启动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工作,通过科学选种、规范放流,已累计放流大黄鱼、黑鲷、日本对虾、曼氏无针乌贼等30多种经济鱼虾贝类,有效促进了水生生物资源恢复。其中,今年上半年在南岳镇桃花岛海域实施的大黄鱼专项增殖放流,一次性投放优质鱼苗256万尾,进一步丰富了乐清湾的水产种质资源,为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优化放流物种结构,加强苗种质量管控与放流后的跟踪监测,科学评估放流成效,确保增殖放流工作实现生态与经济双效益。同时,也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海洋资源保护,共同守护乐清湾的碧海蓝天,推动实现生态保护与渔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