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侯人玮
“亲爱的,妆化好了,你看看还满意吗?”说话的是陈蕊,是一家婚纱艺术馆的创始人兼化妆师。见女孩轻轻点头,她微笑着结束了当天的工作。
初见陈蕊,一头黑直长发,利落的眉形,精致的眼线,整个人显得格外干练。化妆过程中,她始终轻声细语,不断征求客户意见,细致沟通,力求每一处细节都贴近对方心中的期待。
陈蕊
今年38岁的陈蕊,已在化妆行业深耕17年。她用精湛的技艺、细腻的情感,以及对美的不懈追求,赢得了众多客户的赞誉与信赖。
美的种子,悄然萌芽
乐清人陈蕊从小在山西长大,性格如北方人一般,爽朗率真。作为家中长女,她备受关爱,自信又活泼。
“在上初中之前,我对美和丑并没有太多概念,直到有同学议论我的外貌,才开始在意起来。”这段经历,在她心中悄悄埋下了一丝自卑。17岁那年,她下定决心改变,用攒下的零花钱买了一套价值百元的护肤品。
但变美并非一蹴而就。她还买来各类时尚杂志,潜心研究穿搭与妆容,梦想有一天,自己也能如杂志模特般光彩照人。
对化妆的热爱,就这样悄然萌芽。20岁时,在陈蕊的“软磨硬泡”下,母亲终于同意给她4500元去学化妆。她毫不犹豫,和一位志同道合的初中同学一起踏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
北漂淬炼,匠心初成
初到北京,她们无处落脚,只能在亲戚家暂住一周。那段时间,她们每天早出晚归,坐着公交车跑遍了北京大大小小的化妆学校。“我们几乎试听了所有能听的体验课,每个学校的教学风格都不一样。反复比较后,最终选择了吉米化妆学校。”确定学校后,陈蕊和同学迅速搬出亲戚家,租了一间小屋安顿下来。
在北京学艺的日子并不轻松。那一整年,她所学的课程非常庞杂,不仅包括化妆造型、整体形象设计,还涉及摄影、服装设计等多个领域。
“每天8时30分开始上课,上午是理论,下午是实操,每天要完成3个妆容,画完还要根据老师的意见修改完善。”陈蕊回忆道,“课堂上,我们都是在同学脸上互相练习,一天下来,化妆、卸妆要重复好几次。”
为了精进技艺,勤奋的陈蕊从不请假,甚至不惜“烂脸”苦练,同学在她脸上练习结束后,她还会继续给自己加练。有小半年的时间,她平均每天要卸妆5次。“北京天气干燥,频繁化妆卸妆,我的脸,特别是眼角,经常红肿脱皮,连老师都劝我停一停。”
回忆起北漂的日子,尽管生活清苦,陈蕊却觉得那段时光充实而幸福。“当时学费每学期9800元,我每月生活费只有800元。我们租住的地下室,小得只能塞下两张1.2米的床。每个月还要省出钱来买练习用的化妆品,日子紧巴巴的,连生病都不敢。”即便如此,她仍自费争取每一次跟随老师外出实践的机会。
“只有优秀的学生,才有机会被老师带去给走秀模特化妆。我每次一拿到妆造要求,就反复练习,练到形成肌肉记忆,拿起工具就能迅速完成。”陈蕊说。
扎根故土,筑梦芳华
2009年,北漂一年后,陈蕊决定回乡发展。
返乡后,陈蕊进入影楼工作。个性要强的她不愿从助理做起,坚持应聘独立化妆师。“我性格比较自信,对自己的技术也很认可。有一次,一位同事认为我做的发型不够好,反映给老板。老板让我在降薪和转岗助理之间选择,我选择了降薪。”
陈蕊给客户化妆。
在她看来,每个人都有不足。她对化妆技术有信心,但承认发型是当时的短板,并决心补上。“我花了一个月时间专攻发型设计。只要有同事在做发型,我就站在旁边看、跟着学,还买了很多杂志自学。一个月后,我的进步大家有目共睹,工资恢复如初,后来还涨了工资。”
陈蕊在影楼工作了7年,凭借扎实的技术,一步步从普通化妆师晋升为妆造主管。客户的每一次满意,都成为她坚持下去的动力。
2015年,积累了一定客户资源后,陈蕊与朋友合伙创办了“禧·YIMENG婚纱艺术馆”。即便成为老板,她依然坚守在化妆一线,并定期通过线上线下培训,持续提升技艺。
陈蕊认为,化妆师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沟通能力同样重要。这些年来,她遇到过形形色色的客人,性格各异,需求也不同。“曾为一位智力有障碍的新娘化妆,我全程像哄孩子一样耐心引导她,她最后特别开心;也遇到过很有主见的女孩,我会认真倾听,耐心沟通,尽量达成一致。”陈蕊说。
对于未来,陈蕊有着清晰的规划和美好的期待。她希望继续深耕化妆领域,不断探索、创新,为更多人带去美丽与自信。她愿以匠心筑梦,继续描绘属于自己的美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