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视频 问效 手机报   微博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网  >  乐清网
画山画水画家乡 ——访乐清籍油画艺术家金阳平
2025年11月25日 09:21:41 手机看新闻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汤琴 吴秋秋

  前不久,乐清籍油画艺术家、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导师、副教授金阳平带领50余名中外学生,来到中雁荡景区,进行为期约10天的“山水计划”写生课程。

  在近三小时的交谈中,金阳平教授畅谈艺术创作与生活感悟,分享个人经历与教学日常,并表达了对家乡艺术发展的期许。中雁的山、湖、岩、树仿佛成了自然与艺术的引路者,让人沉浸于一片清旷宁静之中,心生共鸣。

金阳平

  人物名片

  金阳平,1971年出生,乐清市清江镇人,博士学历,现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个人作品曾获中国青年油画展大奖等重要奖项,曾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个展《虚城》、今日美术馆举办个展《B级绘画》,参加过韩国釜山双年展、美国布罗德美术馆、意大利卡萨雷斯博物馆、北京798双年展、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等国际性艺术大展。

  艺术是最好的疗愈

  在白石街道西漈景区的一片翠绿中,记者见到了金阳平。一袭蓝色运动服的他头戴同色系帽子,架着一副圆框眼镜,手上沾染的颜料痕迹,平添了几分文艺气息。言谈间流露出的温和、润泽,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

  金阳平与绘画结缘,可追溯到他的少年时代。金阳平是清江镇人,当时其父亲在雁荡镇白溪车站工作,经人介绍将爱好画画的金阳平送到雁荡山北斗洞,跟随国画大师黄宾虹的一位学生学画。从那以后,每周六在雁荡山水之间临摹国画,便成为他童年生活中一段独特经历。

  金阳平坦言,家中并无艺术基因,他能走上绘画之路,既源于自己对绘画的热爱,也离不开家庭对美育的远见。这份难得的支持与内心的驱动,合力为他打开了艺术世界的大门。后来,在乐清中学就读期间,他坚定地在高考志愿中填报了中国美术学院。几经努力,最终如愿进入油画专业,开始了系统而专业的艺术学习。

  山水绘画的魅力经久不衰,源于自然与人文的双向滋养。金阳平的艺术之道,正是这一传统的当代映照。1997年,他从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并留校任教,毕业作品《南京路》一举夺得中国青年油画展大奖,才华初绽。此后的20余载,他深耕不辍,游学、创作、教学、举办画展,并于2017年取得博士学位。如今,金阳平的生活从容流转于讲台与画室之间,个人爱好升华为事业,而事业又源源不断地反哺创作。

  作为一名职业画家,金阳平将生活中70%的时间投入创作。对他而言,艺术已深深融入生命轨迹,成为内在的精神支撑。“艺术是最好的疗愈。”在他看来,艺术最大的价值在于关注“人”本身,在于处理“当下个体”与“所处之地”的关系。在精神信仰匮乏时,艺术也可以成为信仰之一,“因为它赋予人感知存在的能量,让我们重新审视自身与现实的关系,并在与现实世界的持续对话中,找到安顿自我、获得内在宁静的平衡。”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业余时间学习油画,对于“半路出家能否成为画家”这个问题,金阳平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说,业余学画与成为职业艺术家,是两个不同的面向,但两者并非对立,尤其在AI时代,艺术变得更加的广义。他特别以高更为例,指出这位印象派大师正是中途转型,却成就了艺术史上的传奇。在他看来,无论起点如何,真诚的表达与持续的探索,才是艺术生命力的真正来源。

  以画为镜折射现实

  听其言语,如沐春风,温润而平和,能让人沉静下来,回归内心的安宁;观其画作,如入另一重时空,在色彩中碰撞出抽象与具象的边界矛盾。

  对东西方绘画传统进行反思与重构,是金阳平近些年探索的艺术实践。在今年年初的个展“林深不知”中,“镜之城”系列作品进行了一场绘画语言的空间实验。他并未沿用文艺复兴的透视技法,转而从佛教石窟的壁龛结构中寻求灵感,并借画布来建构空间,以此连接真实与虚拟的边界。作品中反光材质的运用,既让观者身处其中,又隐喻了景观社会中个体的“他者化”处境,让人产生“林深不知处”之感,折射出对社会风景的自我探索与现实感悟。这一系列作品也因创新的美学语境被国内外多家美术馆收藏。

“林深不知”,上海震旦博物馆个展。
“林深不知”个展部分作品。

  时代在变,美学随之演变。“艺术创作者应敏锐捕捉社会变迁,将个人对社会价值的思考与身份观察的不同见地融入创作,以此唤起公众的情感共鸣,这样的作品,才是时代真正需要的艺术。”谈及最喜欢的画家,金阳平如数家珍,八大山人、黄宾虹、潘天寿、培根、毕加索……他欣赏这些大师们的一个共同特质——他们都构建了自身独一无二的艺术语言与语法词汇。受他们的影响,在近30年的创作生涯中,金阳平通过对生活的持续观察、探索、实验与转化,逐步建构起三条独具个人风格的美学创作线索:影像的物质性、身体的剧场性、抽象绘画和具象绘画的界限。

  “身体”一直是金阳平的创作中不曾缺席的主题。这源于他对人之“存在”与艺术本源的深层思辨。“人如何存在?从何而来,去向何处?这些追问关乎每个人如何在生活中找到平衡。”他的作品便是在“身体景观”与“城市剧场”之间找到一个肉身与图景的契合点,以此诠释人与城市的复杂共生关系。

  金阳平的艺术思想,深深植根于他早年在雁荡山的学画经历。这段浸润于传统国画的岁月,不仅为他奠定了坚实的技法基础,更在他心中埋下了“游观”美学的种子。他作品中所呈现的多重视角,无论是散点透视的灵活运用,还是平视、俯视与仰视的随心切换,其背后无不承载着道家与儒学的精神底蕴。这使得他的创作超越了单纯的视觉呈现,步入一个充满哲思的艺术境界,恰如“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悟道历程,在视觉与观念之间,为观者开辟出一片可供沉思与回味的艺术空间。

  正因如此,在AI日益普及的今天,金阳平坚信:艺术不仅不会被技术取代,反而会因其独特的精神价值,焕发出更为广阔的生命力。而艺术家,正是这一价值的守护者与开拓者,通过作品传递人的真挚情感。

  金阳平在艺术主题上始终高度关注社会性与绘画的紧密联系,在教学中亦如此。

  面对网络与AI技术带来的生活方式剧变,他观察到越来越多人沉溺于虚拟世界。在这次“山水计划”写生中,他特别对学生强调:“走出来,直面现实,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他说,当代人的许多焦虑情绪往往是由于跟现实世界的脱节,而艺术恰恰可以成为连接两者的媒介,AI越来越普及,艺术非但不会被取代,反而会更广泛被需要。

  “写生,是一次将肉身从虚拟世界中拽出来,重新安放于山水之间的回归。”金阳平说,这一过程能帮助年轻人将当下的焦虑沉淀为历史的片段,并转化为通向未来的力量。他始终坚信,艺术源于生活:“缺乏真切的现实体验,如何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具有温度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才是一幅优秀绘画作品的灵魂。”

  绘制乐清山水画卷

  在金阳平的笔下,中雁景区的一草一木皆可入画。记者见到他之前,这位教授和他的学生们一样,选取中雁景区的一个角落,支起画架,捕捉平田村的绿野仙踪。而在他的心中,一个更宏大的愿景正在生长——希望将这里打造成为文艺目的地。

  写生,是艺术家与自然对话的方式,也是灵感的活水源头。“与雁荡山景区相比,中雁多了一份宁静与祥和,半山腰处的人文与建筑在绿意映衬下浑然天成,也独具气质。”金阳平站在山下,遥指着平田村说,他和他的团队以往每年都会去雁荡山景区写生,来到中雁尚属首次。为此,他在学生到来前一周就专程前来采风,亲手绘制了第一版《平田国际艺术村写生地图》。这张地图以平田艺术村为核心,串联起下坭梯田、龙山湖、凤凰山以及黄檀硐古村落等标志性景点,并清晰标注出写生长廊、写生美术馆、艺术集市街等文化节点。未来,他还希望通过校地合作,逐步丰富平田艺术村的业态,完善青年旅社等配套设施,引入山水主题展览、写生基地等,打造一个创业性、就业性兼具的艺术实践基地,让平田艺术村成为美丽中国的示范主题村落,吸引更多的海内外艺术爱好者。?

  在金阳平看来,乐清的山水与人文具有不可复制的独特性,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山水精神的鲜活样本。雁荡山作为中国山水画的经典符号,其奇峰、异石与深厚的人文交织,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维的“山水剧场”和“社会景观”。他期待,在这样的场域中,油画能够突破传统样式,探索出新的视觉语言,让中国山水精神在当代艺术中获得新的表达。而他理想中的乐清山水画卷,正是山、水、海交融共生、持续生长的艺术生态。

  “雁荡不只是一处自然景观,更是一幅展开的乐清人文长卷,是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作为乐清人,金阳平愿以艺术为舟,将雁荡山的山水精神,载向更远、更大的舞台。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乐清日报  编辑:刘丽娟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乐清网”或者“闲淡论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乐清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中国乐清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577-61528110 传真:0577-61523131 标注“转新媒体部”。
 热点排行
·【习声回响·文韵中国】在文博“大学校”里读...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非凡“十四五”】特高压...
·学习时节|体育为媒,总书记引领粤港澳携手...
·学习·知行丨各国共同发展才是真发展 习近平...
·总书记关心的世界文化遗产|一湖水墨润文脉
·【讲习所·中国与世界】中国是国际法治的维护...
·一见·三地联合办赛,观察“中国之治”的一个...
·总书记关切事丨以奋斗之笔 答硬核之卷
 汽车·生活
·与哈弗F5邂逅苍山洱海,专为约定90后而来
·哈弗F5 因你未上市,就别怪我先做个始于颜值...
·楠溪江畔共赏比亚迪“DI新引力”
 健康·教育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0 中国乐清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乐清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577-61523012
备案号:浙ICP备05000063号 广告部:0577-61600906 技术故障:0577-61523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