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程遥 通讯员 陈梅 朱哲莹
在精心规划资产的同时,你是否知道,骗子也在暗处量身定制各种骗局,企图掏空你的钱包?近日,乐清市反诈中心揭露了三大投资理财诈骗陷阱,提醒市民警惕高收益诱惑,守好“钱袋子”。
11月初,市民小A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一则“高收益炒股”广告。心动之下,他添加了“客服”微信,并下载了对方指定的交易平台。初期,小A投入小额资金,很快便获得了返利。在“导师”的怂恿下,他持续追加投资,直至提现时才发现仍需额外缴费,否则无法提现。此时,小A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被骗,累计损失高达11万余元。
此类诈骗的套路中,骗子首先会伪造“理财经理”“资深分析师”的身份,通过晒豪车、盈利单等方式营造专业假象;接着将目标拉入所谓的“投资交流群”,群内除受害人外多为“托儿”,他们通过晒盈利、捧场感谢等方式,制造“稳赚不赔”的氛围;随后骗子会返还小额收益,以此建立绝对信任,引诱受害人后续加大投入;最后,待受害人投入大额资金后,便以“账户异常”“缴纳手续费”为由拒绝提现,最终拉黑失联。
如果说“投资导师”型诈骗是利用人们的贪念,那么“网恋对象”交友型诈骗则是利用人们的情感需求。市民小B在网上结识了“沈某”,对方每日嘘寒问暖,还让她代为操作自己的“投资账号”并支付高额报酬。深信不疑的小B下载了相关平台进行投资,在“内幕消息”的诱导下不断加大投入。最终,平台无法提现,“沈某”也失联,小B才意识到自己被骗,累计损失8万余元。
此类诈骗中,骗子会精准筛选离异、单身或有情感需求的人群,用甜言蜜语建立情感依赖;接着展示自己的“投资收益”,或让受害人代操作赚小额报酬,增强信任;随后以“组建家庭”“千载难逢行情”为由,劝受害人加大投入,甚至诱导贷款投资;最后,待受害人无钱可投时,平台无法提现,骗子彻底失联。
骗子除了针对年轻人外,还将魔爪伸向了老年人。刚退休的老D就被短视频中的“理财产品”吸引,下载了“客服”推荐的指定APP。在“客服”的每日指导和群内“投资者”的盈利截图诱惑下,老D跟风投入并成功获利小额提现。然而,在“内部优质股”的诱惑下,她分三次缴纳了投资款,直到发现平台根本无法提现时,才意识到自己被骗,累计损失2万元。
针对老年人的诈骗中,骗子通常会以“亲情式”关怀获取信任,降低防备心;接着夸大宣传“保本保息”“专为老年人设计”的产品;然后通过讲座、茶话会等方式现场鼓动,制造“抢购”氛围;最后拒绝签订正规合同或提供伪造的“风控证明”“资质文件”等手段进行欺诈。
面对层出不穷的投资理财诈骗手段,乐清市反诈中心提醒广大市民:世上没有“保本高息”“稳赚不赔”的投资,凡承诺“高收益”“稳赚不赔”“内幕消息”的,都是诈骗。同时,要核实平台资质,金融类投资APP应在手机官方应用商场下载;正规的投资需将资金转入本人名下账户或投资方对公账户,切记不要将资金转入指定个人账户或线下交纳现金、黄金等贵重物品。此外,网络交友不谈钱!素未谋面就推荐投资的“恋人”“朋友”,请直接拉黑。最后,牢记“三不一多”原则:不点击未知链接、不轻信陌生来电、不透露个人信息、转账汇款多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