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蔡甜甜 通讯员 徐小慧
“我们赞扬温州致力于保护其杰出遗产,并为当今的文化交流做出积极贡献。”日前,在温州举办的2025海上丝绸之路城市合作发展大会暨国际旅行商大会主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助理总干事埃内斯托·奥托内对温州在文化遗产保护、文旅融合及以文化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实践成果给予高度肯定。
乐清是一个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千年古县,拥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工艺美术之都”之称。在这里,心灵手巧的匠人和独特的地域文化,孕育出灿若星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乐清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国家级5项、浙江省级19项、温州市级113项、乐清市级177项。
近年来,乐清在认真做好保护传承的基础上,积极践行“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理念,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非遗更好地乐民、惠民、富民。
“看,这是我印的花布!”上周末,市非遗馆的蓝夹缬课堂上,小朋友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将白布折叠夹入雕版、浸入靛蓝染缸,在动手实践中感受“色彩魔法”。每逢周末和传统节假日,市非遗馆都会推出不同主题的公益体验课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手把手传授绝技,吸引了众多家长和学生参与。
乐清非遗传承尤其注重青少年群体的培养。非遗不再是橱窗里的“老古董”,它正走出展馆,走进校园、社区。针对不同学段特点,非遗进校园工作已覆盖全年龄段:幼儿园引入剪纸启蒙课,通过简化图案教学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中小学开设非遗兴趣课堂,邀请古琴、米塑、珐琅珀金画等传承人开展公益课程;职业教育则与非遗工坊合作,定向培养手工艺人才。其中,乐清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细纹刻纸进校园”项目获评浙江省“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该项目以特殊教育学校为试点,由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授课,形成“传承人驻校+课程体系化”模式。学生在掌握刻纸技艺的同时,提升了动手能力与专注力,刻纸成为特殊学生就业的重要技能。乐清市职业中专学校更是把黄杨木雕纳入专业考核课程,邀请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授课指导,以“产学研用”高度融合培养专业人才。
当非遗遇见文旅消费,则迸发出新的火花。国风味十足的蓝夹缬手袋、丝巾,纹样精美的细纹刻纸书签,造型可爱的国潮IP黄杨木雕挂件,喷香味美的白象香糕、芙蓉麦饼、瘦肉丸、松糕、米豆腐……今年,雁荡山景区被列入温州“非遗在景区”示范点,让人流连忘返的非遗市集成为游客的必逛打卡点。山水搭台,文化唱戏。通过非遗的场景化、集聚性展示,游客在欣赏乐清风光的同时,品读地方文化、品味地方风味,让“到此一游”变成难忘的文化体验。
从课堂到市集,从传承人到年轻人,珍贵的传统技艺和文化正融入我们的生活,也为城市注入温润绵长的文化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