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秋秋 通讯员 林丽
天气转冷,贯穿白石街道的白慎河畔,垂钓者的身影依然可见。他们中既有本地村民,也不乏专程从周边乡镇赶来的钓鱼爱好者。吸引他们远道而来的,不仅是优良的水质,更是由此孕育的鲜美河鲜。垂钓后,钓友们可就近在农家乐品尝河鲜、选购本地农产品,或是住下来体验中雁荡景区静谧璀璨的夜景,形成“垂钓+消费”的联动场景。
空中看中雁。市水利局供图
水清鱼欢引客来。这样的“好环境”与“好体验”,源于乐清以“幸福河湖”建设为底色,系统推进该区域中小河流治理、生态堰坝建设与护岸体系完善,不断提升水环境质量,更将水利工程与生态景观深度融合,转化为丰富多元的文旅体验。
在龙山湖水上栈道与观景平台,游客们沉浸式体验“人在画中游”的同时,还可步入湖畔咖啡店小憩;西漈景区等原生态山水,不仅是亲子溯溪的天然课堂,也是中国美术学院海内外学子的写生胜地,为当地民宿带来商机,共享生态红利;白石街道创新“湖山十景”IP,如“钟湖晚霞”“梯田寻耕”等,联动生态农场开发采摘研学,带动草莓、杨梅等农产品溢价达30%。
一湖碧水,不仅滋养业态,更润泽人文。秋假期间,中雁荡蓝夹缬工坊染布飞扬,研学团队在染房与晾晒场间,深度体验国家级非遗的制作全过程。染缸里荡漾的不仅是千年蓝白之美,更是白石山水浇灌出的文化传承。“我们只用板蓝根的叶子制靛,余料可作为中药材售出,为村民增收。”乐清陈氏蓝夹缬第五代传承人陈献武介绍,工坊每年接待5000余人,如今更借助直播,传播传统文化,拓展文创销路,让山水之色焕发新生。
龙山湖景。
“亲水经济”的消费潜力正持续释放。位于岭底乡湖上垟村的正江山峡谷漂流,巧妙利用山水风光的优美形态及溪水河流的自然禀赋,成了夏季亲水游玩的热门打卡点。今年,该项目吸引游客约10万人次,自开业以来,为村集体增收60余万元,并带动了农副产品销售,创造了70余个就业岗位。
如今,胜利塘河片区通过绿道、露营基地与观潮书苑,实现了“亲水圈”与“文化圈”的融合;大荆流域则依托网红堰坝与天然泳池,拓展出石门潭SHOW、仙溪竹筏静漂等共富业态。此外,乐清积极依托皮划艇、龙舟等水上赛事,持续打造独具特色的滨水运动IP。
纵横的水系,正持续提升着乐清的“亲水经济”与河湖“幸福指数”。今年,乐清在“生态地图”的智能化实践中,进一步构建起“六策协同”的立体治理体系,凝聚起河长巡河、水利守河、执法卫河、科技管河、社团护河、全民督河的强大合力,系统推动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