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郑露露 通讯员 余婷婷
眼下正是山楂成熟的季节,很多人认为山楂酸甜可口还是开胃佳品,也是消化系统的好朋友,它含有的丰富有机酸,如柠檬酸和苹果酸,不仅赋予了山楂特有的酸味,还能激发唾液和胃液的分泌,帮助食物更好地分解和吸收。
但若食用不当,就容易引发疾病。日前,乐清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接连收治了3名因剧烈腹痛、腹胀而前来住院的老年患者。在检查胃镜后,医生均发现他们胃里长出了“石头”,医学上称为胃石。经仔细追问病史,谜底揭开:他们都在发病前空腹吃了不少山楂。小小的山楂,怎么会引发如此大的麻烦?医生就带大家了解这个藏在胃里的“不速之客”。
这几名患者胃里的胃石并非真正的石头,而是由于食入的某种植物成分或异物,在胃内凝结、缠绕形成的硬块。它可以小如核桃,也可能大如拳头,像“藤球”一样待在胃里,既不能被消化,也难以顺利进入肠道,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
医生介绍,胃石的形成需要两个关键条件:“原料”和“环境”。核心原料便是鞣酸+果胶,山楂、柿子、黑枣等水果中富含鞣酸(又称单宁酸),尤其是未成熟的柿子,鞣酸含量极高,这些水果同时还含有丰富的果胶。当人体处于空腹状态时,胃内处于高酸环境,鞣酸会与食物中的蛋白质(来源于同时吃下的其他食物,或者胃脱落的粘膜细胞等)结合,生成不溶于水的鞣酸蛋白沉淀。这些沉淀物在果胶和胃蠕动的共同作用下,与植物纤维、皮屑等胶着在一起,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变越硬,最终形成坚硬的胃石。
胃石在胃里“安家”后,并不会安分守己,它可能引起上腹部不适(如腹胀、腹痛、饱胀感);恶心、呕吐(可能呕吐出酸臭的胃内容物);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严重并发症(如果胃石长期存在,质地坚硬,可能会磨损胃粘膜、引发肠梗阻等)等病症。
眼下秋季,正是橙黄橘绿时,除了山楂外,柿子也会引发该病。尤其是生柿子、未脱涩的柿子,是导致胃石的最常见诱因,所形成的胃石被称为“胃柿石”。此外,黑枣同样富含鞣酸,风险极高。
医生提醒,想要预防“胃石”,切记不要空腹吃山楂、柿子、黑枣等食物。同时,控制食用量,不吃皮,柿子、山楂的皮中鞣酸含量最高,最好去皮后再适量食用。对于胃肠道功能较弱的老年人,即使在饭后,也建议稍间隔一段时间再吃,并避免与海鲜、牛奶、茶叶等食物在短时间内大量同食。一些特殊群体更要警惕,如老年人、糖尿病患者、胃动力不足或曾接受过胃部手术的患者,胃蠕动能力较差,一旦形成胃石更难以自行排出,风险更高,尤需注意。
如果在食用这些水果后出现持续性的腹部不适,一定要及时就医,并务必告知医生自己的饮食史,以便快速准确地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