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叶泱程 文/摄
11月4日下午,家住虹桥六村的14岁尿毒症女孩小灵(化名),接过《“益路有你”助学核实表》,轻声道一句“谢谢”后把文件抱紧。这份将陪伴她从初中到大学毕业的“成长基金”,是她14年来第三次被陌生人稳稳托住。
填写求助表。
2011年傍晚,有人把尚在襁褓中的小灵放在一座凉亭石凳上,蝉声里她的第一次啼哭被世界忽略;11年后,透析管成为她胸口躲不掉的“配件”,女孩却柔声细语地安慰养母:“别怕,我还在。”如今,公益接力棒递到跟前,只为让那句“我还在”说得久一点、再久一点。
花季女孩身患肾病
那是14年前5月的一个傍晚,龙塘凉亭,一个裹着碎花襁褓的女婴被放在石凳上。不巧,正好经过的张海琴——也是孩子后来的姑姑兼养母回忆:“那小脸白白嫩嫩,冲人就笑,可爱极了。”
她原本想把小灵送给弟弟一家抚养——“他们结婚多年没孩子,我想给老张家留个后。”然而命运兜转:弟弟离婚、前弟媳离家远走,小灵又被带回张海琴家。“那天,她小声地喊‘妈妈’,我知道,我这辈子都放不下她。”
张海琴与丈夫结婚多年,育有两子,且都已成人。小灵的到来,给他们带来了很多欢乐。然而两年前的一天,这种美好被打破。“妈妈,我脸肿了。”小灵对着镜子指了指自己馒头一样肿胀的右脸。在村诊所开了药,几天过去了,她的脚也肿得塞不进运动鞋。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肾内科给出诊断:慢性肾衰5期,尿毒症。
为了肾源,张海琴发动周边所有亲朋好友,希望能找到孩子亲生父母,看能否匹配肾源救孩子一命。多番打听下,最终找到小灵亲生父母——却已各自成家。生父育有3女,家境很是清贫,生母也已再嫁人。生父也曾上门探望小灵,他沉默良久:“对不起,我拿不出钱……”
“我不怨,只是心疼小灵——又要被‘放弃’一次。”对此,张海琴说,医生告诉我,孩子不能不透析,不然后果不堪设想。她攥着那张薄薄的报告单,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听医生安排!该怎么治就怎么治,即使我与丈夫已退休几年,但靠退休金还能支撑得起!”从此,每周一、三、六在乐清市第二人民医院,总能看到母女二人的身影。
争取补助减轻负担
“这丫头以前野得很!”张海琴说,小学的时候,小灵还在校运动会上百米跑拿过第一,就在查出肾病的前夕,她还被推荐去温州体校。自打插了管,小灵再没上过跑道,走路都慢慢挪。肾不好,得忌盐忌钾,冰可乐、辣条、西瓜全成了“违禁品”,她最馋的冰镇可乐只能换成温白开水。暑假里,别人往外冲,她却只能窝在空调房里,“冬天最好,不怎么流汗,不用看着别人灌冰饮料,更不用担心插管处发炎。”说起这些,小灵咧嘴笑。
小灵在血透。
面对现实,小灵一家也坦然接受,可老天偏偏不让人喘口气。2024年,张海琴丈夫老张做了心脏搭桥手术,每月3000多元的药费支出直接将二人的退休金耗去一半,再加小灵一周三次血透……两人退休工资加起来不到6000元,怎么算,都有缺口。为此,张海琴拨打了乐清市融媒体中心新闻热线61116222求助。
不久后,“益路有你”负责人包建武带领项目工作人员等走进小灵家。那几日天气炎热,他一眼瞥见那根从锁骨下探出的白色“小尾巴”——透析管。小灵对此笑笑:“叔叔、阿姨,这是我的‘充电线’,隔三差五充一下电,就能去学校了!”
在现场,包建武第一时间拨通虹桥镇副镇长的电话:“你看看,孩子这样,能不能看看有没有什么政策可以帮到她!”没几日,虹桥镇慈善分会就传来消息,小灵的血透费用每季度通过医院相关科室汇总结算后补助50%。“根据家庭实际情况进行持续帮扶,并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尽量争取最大帮助。”
“哎呀,一半就挺知足!”张海琴拍着大腿,笑着说,前天她去收费窗口,正准备掏手机转账,护士却把她拦回来——说卡里还有余额!她当场愣住,原来减免真落地了。省下的这些钱,还可以买点好吃的给小灵补补。“要慢慢抠、慢慢攒,只要孩子能等到肾源,我们就算没白忙活。”
包建武也当场给母女俩递了“定心丸”:“等小灵符合换肾指标,‘益路有你’为她一起想办法。”最让他感慨的是,小灵每周一、三、六要到医院做血透,每次躺病床上4个小时,第二天却依旧能准时出现在教室里,“正因为她这么坚持去上学,我们才把《助学行动项目》的名额留给她,只想让她安心把书继续读下去。”
益路有你,亲爱的读者,如果你身边有因疾病、意外、残疾、就学或突发公共事件而陷入困境、急需援手的人,请拨打乐清市融媒体中心新闻热线62226111或温州好人包建武工作室、刘奶奶慈善工作室热线61883199(工作日8:30-11:30,13:30-16:30),也可通过乡镇、志愿者等渠道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