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秋秋
  秋日傍晚,雁荡山南麓的空气里透着丝丝寒意。70岁的樟下村村民施老伯饭后提上二胡,照例朝村里的文化礼堂走去,还不忘在社交群里招呼:“老地方,练琴喽!”不过片刻,几名志同道合的老友带着乐器应声而来,文化礼堂内,琴声悠悠,笑语融融。
  施老伯是樟下村民间文艺队一员,这个20余人组成的小团队内,年纪最小的40岁,最大的75岁,他们吹拉弹唱样样在行,还能组起一个完整的越剧戏班,演员组、道具组、乐器组一应俱全。
  文化礼堂不仅是文艺骨干们的日常排练厅,更成了节庆日、农闲时的表演舞台。“村民只要一有空,就会来此享受文化生活。”樟下村村干部施敏敏说,村里还计划定期推出“宋韵”主题文化体验活动,通过汉服换装、手工团扇、美食制作等公益活动,进一步丰富乡村文化内涵。
  这寻常的热闹背后,藏着樟下村不寻常的保护密码。村里古戏台飞檐翘角,藻井传音,历经800年风雨,依然保存完好。“为了让古戏台上的艺术生命延续更久远,我们把主要的文化活动转移到设施更完备的文化礼堂。”施敏敏解释道。
  这座古戏台属典型的宗祠戏台,坐落在乐清市文保单位施氏宗祠内。樟下村兴于宋,为宋宗丞施应龙故里,施氏后人在此聚族而居,如今村里70%的村民都姓施。施氏宗祠从南宋家庙沿革至今,是樟下村民的根,也是村里最具特色的文化遗迹。2022年,村里以“修旧如旧”原则对其进行了保护性修缮,今年更计划活化利用,以“宋韵清风”为主题,打造樟下人文馆,集中展陈樟下村的历史文化遗物及人文故事。
  樟下村的“鲜活”,还藏在随处可见的日常里。老年活动中心内,非遗戏曲派对让越剧迷们过足“戏瘾”;一旁,几名老人悠闲地下棋、看电视;转角步入微乐园,放学后的孩子们挨个玩起篮球、台球、乒乓球,尽情撒欢。一老一小的欢声笑语构成了最本真的“乡村烟火”。
  眼下,千亩晚稻进入成熟季,勤劳的村民即将奏响秋日的丰收乐章。依托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这座古村落正积极谱写“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新篇。
  在雁荡山湿地公园,岛礁点缀、水色潋滟,春有油菜花海如画,秋见稻浪翻涌成诗,常有钓客静坐岸边,研学队伍穿行其间。每到节假日,更是吸引众多游客体验田园风情。村里新引进的几艘游船,载着游人融入这片诗意山水,也载着樟下村走向更广阔的发展图景。
  山水清秀,宋韵悠长。古驿道、老戏台、旧牌坊,是樟下村深沉的历史底色;人文融合,文旅升级,是它鲜活的现代注脚。古韵与新声于此交汇,“活态传承”也将让这座雁荡山麓的古村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