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程遥 文/摄
“爷爷,我们接您回家啦!”10月28日,在乐清市大荆镇石坦村的胡家祖坟前,伴随着一声等待了八十多年的呼唤,抗战阵亡将士胡定元终于魂归故里。从江苏邳州到浙江乐清,这条回家的路,凝结了胡家六代人的期盼。当那断成两截的墓碑被重新立起,这位为国参军入伍、32岁牺牲的排长,终于在故土安息。
胡定元“回家”。
一块墓碑
一场跨越八十年的寻亲
“太感谢你们了,我们苦苦寻找几十年的爷爷,终于能回家了。”见到记者时,胡定元的孙子胡齐文一脸激动。
10月15日晚,一则名为“这或许是一个家庭盼了八十多年的团圆”的短视频在网络上悄然传开。视频中,一块青石板墓碑静静躺在江苏邳州戴庄镇杨桥村的泥土中,碑文虽经岁月侵蚀仍清晰可辨:“第六师三十一团抗日阵亡中尉排长胡定元,民国二十七年四月四日,浙江乐清县大?石壇村”。
视频迅速引爆乐清市民的朋友圈,点击量破百万次。不少乐清本地网友主动转发、提供线索,相关部门、所属地镇政府也介入查询档案。
据《乐清县志》第三章英烈名录记载,抗日战争时期共有257名乐清籍将士阵亡,其中上尉一栏中确有“胡定元”之名。经核实,墓碑上的“石壇”是清代写法,即现在的乐清市大荆镇石坦村。很快,线索指向大荆镇石坦村,很可能是胡齐文的爷爷。当记者首次联系胡齐文时,他内心充满疑虑。“我们一直寻找爷爷胡成根的下落,也是抗战期间牺牲,但一直以为牺牲地在山东,从未听说过‘胡定元’。”胡齐文坦言。
为了确认身份,胡家开始了紧张地求证工作。关键时刻,乐清市档案馆提供的“阵亡将士证明”有了相关证据。这份珍贵的文件上,不仅记载着胡定元的部队番号、牺牲时间和地点,更详细记录了他的祖父母和父母的名字。
“当我们把‘阵亡将士调查表’的名字与族谱对照时,双手都在颤抖。”胡齐文回忆道,“每一个亲属名字都完全吻合!那一刻我们才确信,胡定元就是我们要找的爷爷胡成根!”
这份跨越八十多年的身份确认,让整个家族激动不已。原来,他们以“胡成根”为名寻找了数十年的亲人,早已更名胡定元,为国抗战捐躯后长眠他乡。
千里奔赴
带“爷爷”回家的执念
“为了接回爷爷,我俩三个晚上都没有合眼。”胡齐文声音哽咽。常年在江西经商的他,得知爷爷墓碑被找到的消息后,立即召集家族成员从重庆、四川、广西等多地赶来,共同商议。10月24日,他带着十余位亲属,踏上了前往江苏邳州的寻亲之路。
这是一条盼了整整86年的路。
10月25日清晨6时,天色微亮,胡齐文和家属们怀着沉重而期盼的心情,来到了邳州市戴庄镇杨桥村的那片田地。他们首先要做的,是找回那块让他们与亲人重新建立联系的墓碑。然而,眼前的景象让他们心头一紧,原本的墓碑早已断成两截。
“好在下半截就保存在当地一家化肥店老板的店里。”胡齐文的声音里带着感动,“他们一直在等我们来认领。”
这位化肥店老板老吴,成了连接这段历史的关键人物。他不仅妥善保管着墓碑的下半部分,更道出了一段被岁月尘封的往事。据老吴回忆,胡定元的坟墓原本并不在此处。早在上世纪60年代,因当地要兴建小学,便将原址的坟墓迁移至这片荒地。当时,胡定元与其他六名抗战阵亡将士合葬于此,但唯有胡定元一人立有墓碑。老吴的父亲,正是当年参与迁葬事宜的亲历者之一。
老吴还从父辈那里得知了一个令人动容的细节:胡定元下葬时并无棺木,仅以草席裹尸,而他的胸口,还放置着一枚铜制的哨子。“如果找到哨子,就能找到胡定元了。”老吴说道。
这枚哨子成了辨识抗战阵亡将士遗骸最关键的信物。在老吴的记忆里,胡定元等抗战阵亡将士一直深受当地村民的敬重,“在我小时,每到清明,总有村民自发来悼念他们,没有他们,就没有当下和平的生活。”坟墓迁移后,村民为了避免墓碑遭到破坏,选择将墓碑与坟墓一同掩埋。
根据村民们的指认,胡齐文和家属们开始在墓碑发现地周围,展开了新一轮的挖掘。
挖掘机的铁铲翻动着泥土,现场的每一个人都屏息凝神,目光紧紧跟随着挖掘机的每一次起落,期盼着能发现那枚关键的铜哨,或是任何属于胡定元遗骸的踪迹。
然而,6个小时在希望与焦灼中缓缓流逝,坑越挖越深,范围越扩越大,那枚寄托了全部希望的哨子与烈士的遗骸,终究未能现身。大家都意识到,胡定元可能已经与他曾经守护过的这片土地融为一体了。面对这一结果,胡齐文沉默良久,然后坚定地说:“既然找不到遗骸,我们就带这块墓碑和这里的黄土回家,让爷爷魂归故里。”
他小心翼翼地将两截墓碑拼接、包裹好,再郑重地将墓碑旁的黄土装入准备好的容器中,动作轻柔,仿佛怕惊扰了长眠于此的英灵。“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片土地,爷爷用生命守护过,这块断碑和这把黄土,就是爷爷的化身。”
魂归故里
墓碑上的历史永不磨灭
10月28日,乐清市大荆镇石坦村,胡家祖坟前庄严肃穆。
“山河已无恙,英魂归故乡!”胡齐文和家族百余名成员齐聚于此,举行一场迟到了86年的安葬仪式。那块从江苏邳州带回的青石墓碑,被郑重地安放在祖坟前。一同安置的,还有从邳州带回来的那把黄土,与胡定元的妻子合葬一处。
“爷爷,我们接您回家啦!”仪式上,胡家老小依次上前献花、祭拜。看着年轻一辈小心翼翼地抚摸墓碑,胡齐文嗓音有些沙哑:“虽然曾经日子过得苦,但现在都好起来了。我们家族现在有一百多人,生活都很好,爷爷可以安心了。”
根据档案记载和村民口述,胡定元是在1938年4月台儿庄战役中负伤,被转送至邳州后方战地医院,最终因伤重不治就地安葬。台儿庄战役是抗日战争中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会战,中国军队约29万人参战,伤亡5万余人,毙伤日军约1万余人。胡定元,就是那五万分之一。
“能找回爷爷真的太好了,我们终于有底气能让子孙后代知道,我们的先辈是为祖国抗战牺牲的。”胡齐文说,他们计划将墓碑修复,并立在祖坟前,让后代永远铭记这段历史。
“爷爷守护的是整个国家,如今国家强盛,他应该欣慰。”胡齐文望着祖坟前新立的墓碑,目光坚定,“我们带回来的不只是这块石头,更是一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八十多年,沧海桑田,但英雄不曾被遗忘。从江苏邳州的田间地头,到浙江乐清的青山祖坟,抗战阵亡将士胡定元终于以另一种方式“回家”。他的墓碑,不仅是一个家族的传承,更是一个民族的记忆,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有那么多人挺身而出,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当下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