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梦梦
10月29日,迎来重阳节。截至2024年底,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9岁,这一数据较世界平均水平高出5岁。环顾身边,长寿老人越来越多,80岁习以为常,90岁也不再稀罕。
登台走秀、房车露营、户外摄影、志愿服务……这些过去属于年轻人的标签,正越来越多地被50后、60后老年人群体所热衷。不同于以往的传统老人,“新老年”成长于改革开放时期,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观念更开放,视野更开阔。退休后的他们,老年生活过得精彩纷呈,生活多姿多彩。
退休“潮”生活
退休后,虽没有了职场朝九晚五的羁绊,但“新老年”们依然紧跟时代步伐和社会潮流,不断扩展生活半径。
60后的黄赛芬是乐清黄杨木雕厂的退休员工,退休后,她一开始把大量精力投入在带大双胞胎孙子这事上。4年前,随着孙子们入读幼儿园,黄赛芬有了更多空闲时间,便报名乐清老年大学时装班学形体。
黄赛芬旅行留影。
“一个人不论到什么年纪,都不能放弃对美的追求。”身高1.65米,体重常年维持在60公斤的她体态优雅、气质端庄,每次上课跟随音乐的节拍走猫步时,总是觉得心情愉悦。由于精力充沛,她还报了电吹管班、非洲鼓班、经络班,把周一到周五的时间排得满满当当,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同为60后的李忠宝是柳市人,一位房车旅行热爱者,前不久他带着妻子,同另外两组60后夫妻档房车自驾环游亚欧非163天,行程5万多公里,途经37个国家。他们这份敢于挑战自我的勇气着实令人钦佩。
李忠宝向伊朗司机表示谢意。
“我认为人生分为4个20年,第一个20年是学习成长的阶段,第二个20年是沉淀积累的阶段,第三个20年是奋力拼搏的阶段,第四个20年是享受人生的阶段。”李忠宝是位创业者,在商海沉浮多年,身处人生第四阶段的他,已把企业交接给儿子,自己两口子开着房车到处旅游,通过慢旅行的方式好好看世界。
在选择玩法方面,“新老年”既能追逐年轻人的时尚玩法,也不忘怀旧,朝花夕拾,释放成长早期被压抑的玩乐冲动,在人生暮年弥补缺失。
王绍洲和王产城,一位是北白象人,一位是翁垟街道人,他们虽年逾九旬,可神采奕奕的“精气神”,令不少40后、50后,甚至60后自愧不如,称他们为30后的“新老年”。
10月21日下午,王绍洲赴母校温州第二高级中学捐资20万元设立专项文学奖,以回馈母校培育之恩,延续学校百年“艺文”传统。王绍洲执教中小学语文四十余年,退休后游历20多个国家。自小热爱写作的他,10多年来笔耕不辍,著有《醉园随笔》《岁月寻踪》等近10本作品。“在文学世界如鱼得水地‘游玩’,让我觉得生命的宽度得到无限延伸。”王绍洲说。
王产城热爱摄影,他年轻时在宁夏支教,西北的苍茫戈壁、成群的骆驼毛驴,与浙南的温润水乡截然不同。面对陌生的风土人情,他心底萌生了一个朴素的愿望:“把这些新奇景象拍下来,寄给家乡亲友看看。”摄影的种子就此在心底萌芽。
玩无人机的王产城。
近20年来,王产城拍摄了十几万张照片,2年前他迷上了无人机拍摄。买了无人机后,他常常天不亮就出门拍摄,背着装备走遍乐清的角角落落,与美景相伴,把生活过成了艺术。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我都这个年纪了,还学这个干嘛?”但热爱恰恰是打破这种自我设限的最好武器。
公益一线有他们
当前,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继续加深,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持续增加。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乐清户籍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22.41%,约29.48万人。面对这一人口结构趋势,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挑战,更有新的社会活力。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找到了展示自我、实现价值的机会。
如何善用老年群体的宝贵经验,使其成为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重要力量,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带着这一思考,5年前,黄华关村“一肩挑”干部林式林邀请朱献平、朱爱萍、朱飞燕、钱乐燕、朱芬等5位退休教师,成为该村“老年学堂”的第一批志愿者。
“老年学堂”扫盲班。
黄华关村有不少老人不识字,几位教师办起扫盲班,像教小学生一样制定学期学习计划、装订教材、批改作业、挑选优秀书写作品张贴于学习园地,他们这股认真劲令人感动,班上的老龄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课堂到勤率极高。几年时间下来,识字班已升级为阅读班。老年学堂志愿队伍也在扩大,吸纳了柳市第九小学13位党员教师的加入,依托逐步充实的师资队伍,老年学堂系统性地开设了声乐、保健、安全常识、法律普及、智能设备应用等一系列课程,满足老年人素养和能力提升需求。
“老年学堂”志愿者队伍,是黄华关村充分发挥老年人力资源优势的一个生动缩影。现如今,除“老年学堂”志愿者队伍,黄华关村还发展了“入户服务”“幸福食堂”“康养理疗”“环境美化”“老年义警”等共130余人的6支志愿者队伍。
从入户解决特殊人群“自理难”问题,到解决老人“就餐难”问题,再到筑牢村庄安全屏障,这些银发族以他们丰富的经验为社会贡献力量,用他们的热情照亮社区的每一个角落。2023年,黄华关村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林式林表示,这份荣誉,见证了这些老年志愿者以实际行动书写老有所为、余热生辉的故事。
“新老年”中,有许多的专业人才,是社会的“富矿”。?近年来,为加强银发人才队伍建设,乐清积极挖掘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涉老组织等银发人才,按照理论宣讲类、社会治理类、专业技术类、文化教育类、关心下一代类等进行分类,建立完善的“银发人才库”。
王春娜曾是一名严谨的纪检监察干部,退休后加入乐清市爱心话聊志愿者协会等公益组织,自此踏上了用陪伴温暖高龄老人与儿童心灵的公益征程。2022年12月,她当选为乐清市爱心话聊志愿者协会会长,带领队伍结对老人,常常上门陪老人唠家常,深入山区积极参与各类关爱儿童活动。
如今,爱心话聊志愿者队伍已发展至260余人,累计关爱群众近600人,为30余位对象提供临终关怀服务,上门服务次数更是高达8.2万余人次,这一串串数字,都是他们公益路上坚实的脚印。
2018年,臧国华从乐清市经信局退休后,将重心转向服务企业。作为乐清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工业组领头人,他带领团队深入一线,倾听诉求,提供支持。他主笔撰写的《乐清市气动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中国雁荡山铁皮石斛产业历史、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建议》等数篇建议报告,多次获得省级奖项,更直接转化为政府决策参考。
老有所为,夕阳也能照亮半边天。
养老变为享老
“我们看到的‘新潮老人’与‘公益老人’现象,并非偶然,是宏观社会变迁与微观个体觉醒共同作用的结果。”乐清市委党校社会治理教研室工作人员郑晓丹表示。
据她分析,现在的人均寿命越来越长,退休后的二三十年,不再是传统观念里暮气沉沉的“余生”,反而成了可以自由规划的“人生黄金期”。赶上这个好时代的50后、60后们,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与受益者,他们普遍拥有更稳定的退休金和财富积累,更高的教育水平和更开放的眼界,不再固守“老了就该带孙子、静养”的传统观念,而是积极追求个人价值和生活品质。“手里有闲钱,心中有想法”成了他们开启新生活的底气,让他们敢于为自己的兴趣、健康和自我价值投资。
郑晓丹还特别提到,科技的进步也功不可没。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轻松跨过“数字鸿沟”,通过抖音、小红书、微信视频号等了解到更多元精彩的世界,这不仅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方便,也打开了通往更广阔世界的一扇窗。政府、社区、各类社会组织则为老年人提供了组织化、制度化的参与平台,实现了“老有所为”的供需对接。
“新潮老人”与“公益老人”的涌现,不仅改变了社会对老年群体的刻板印象,也在家庭内部引发了深刻而积极的情感互动。
对于母亲退休后把课程表排得比上班还满,女儿陈可由最初的不解变成了全力支持。“一开始觉得她带完孩子该享享清福了,这么奔波太辛苦。但看到她每次上完课容光焕发的样子,我才明白,这不是辛苦,是充电。”陈可说,母亲的变化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
“我工作压力大的时候,看到我妈还在学吉他、练舞蹈,就会觉得我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她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年龄不是停止成长的借口。”现在,陈可和丈夫成了母亲最忠实的“粉丝”,老年大学汇报演出他们一定到场鼓掌,还主动承担了更多家务,为母亲的“事业”让路。“她活出了我们理想中老年生活的样子,是我们全家的榜样。”
父母退休后全身心投入公益,儿子张强举双手赞成。张强还有一个妹妹,兄妹二人一个生活在乐清城区,一个生活在温州市区,一个月回柳市的次数屈指可数。
“父亲是个闲不下来的人,退休后一度有些不适应生活的改变,身体状况差了许多,我们又不能时常陪伴在旁,家里有些冷清。”张强发现,自从成了志愿者,父母的生活变得充实又忙碌,精通水电的父亲扛着工具箱上门为空巢老人修理电器,母亲每周一到周五义务在村老年食堂烧菜。看到父母心态更平和,人也更快乐了,张强的心里踏实了。擅长摄影的他受父母的影响,也成了一名志愿者,成为村里文艺演出的御用摄影师。
从追求个人生活的多彩,到投身社区服务的奉献,“新老年”不仅重新定义了晚年生活的广度与深度,更以积极的姿态完成了从“养老”到“享老”的华丽转身,将“暮年”活成“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