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孔丽琴
天气转凉,秋意渐起。刚刚过去的“双节”长假里,位于清江镇九龙山的400亩柘树迎来了丰收季。一颗颗形似荔枝、色泽深紫的柘果簇满枝头,不仅映红了山野,更成为当地村民的“致富金果”,点亮了大山里的共富路。
九龙柘果迎丰收
日销万元成“黄金”
柘树,素有“帝王之木”的美誉。其木心提炼的天然黄色染料,曾染就古代帝王的“柘黄袍”;其木质坚硬非常,与南方檀木并称“南檀北柘”,是制作良弓与珍稀家具的上乘之选。然而,这份深藏于典籍的荣光,如何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生?九龙村的实践,给出了一份答卷。
果农采摘。通讯员 黄邦奎 摄
多年前,九龙村在外乐商卢明利调研发现柘树经济价值高且种植的人不多,深谙“物以稀为贵”市场法则的他决定回乡带领村民闯一条共富路。
“乡村振兴,要做别人没有的产业。”2022年,在他的全力推动下,九龙村流转400多亩土地,以“乐清蒲新柘树专业合作社”为龙头,鼓励村民承包种植,并由合作社统一回收、销售,开启了规模化种植柘树的探索。
经过三年多的精心培育,九龙山柘树林于今夏迎来了首个丰产季。“今年气候适宜,柘果品相和口感俱佳,亩产可达750公斤。”九龙村柘树种植项目负责人黄邦奎介绍,在丰产期,柘果日销售额突破万元,上月曾创造13天销售17万元的佳绩。
科技破解“保鲜难”
精深加工价倍增
然而,柘果无硬壳,如杨梅、草莓一样,保鲜期极短。这成为产业发展的“先天瓶颈”。九龙村村民的选择不是退缩,而是升级。
在九龙山脚的“九龙柘树共富工坊”里,一套现代化的烘干与冷藏系统解决了这一难题。日处理千斤柘果的烘干设备“嗡嗡”运转,将鲜果制成易于储存运输的果干,甫一下线便被预订销往安徽、云南等地。配套的巨型冷库,则有效延长了鲜果的销售周期。
这仅是第一步。走进共富工坊展厅,柘果原浆、柘果超微粉、柘果酵母、柘果干品等十余款延伸产品依次排开,令人惊讶于这颗小果子的多面性,更折服于村民致力乡村振兴“破圈”发展的智慧。
“产业发展是长期工程,地基必须打牢。”卢明利介绍,去年,他们邀请来了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研究所教授许思明及其团队驻扎在九龙村,手把手教村民种树养护,并积极探索研发柘果延伸品,跳出鲜果“论斤卖”的初级阶段,努力向精深加工的高附加值赛道迈进。如今,九龙柘树共富工坊已研发近10款延伸品,明年还将上线柘果饮品流水线。
共富工坊延链条
一村一品绘蓝图
这颗小果子带来的变化,是立体而多元的。
最直接的受益者是村民。柘果采摘季,合作社每日雇用数十名50岁以上的村民上山采摘,按每公斤4元支付薪酬,熟练的村民日收入超200元,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产业链的延伸,更创造了烘干、分拣、包装等新的就业岗位。
更具战略眼光的是,九龙村并未止步于鲜果与食品加工,同步成立了柘树种子资源库与产品研发中心,面积达5亩的资源库内目前已成功培育六大品种的柘树苗600余株。一株3年生的树苗市价150元,4年生可达200元,苗木经济已成为产业的新增长点。
“我回乡前是做服装生意的,明白品牌与渠道的重要性。明年我们将引入专业直播,让清江柘果走出深山,被更多人看见和喜爱。”说到这,卢明利的目光中饱含坚定与期待,他说,未来将以柘果为起点,打造九龙山“一村一品”,助“清江一棵树”成为乡村振兴中一抹亮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