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徐琴微
温岭石塘是中国大陆新世纪第一缕阳光首照地,听说这里的七彩小岛小箬村拍照很出片,神往已久。这个小渔村因其色彩斑斓的建筑,成为闻名遐迩的“网红”打卡地,离乐清市区车程才1.5小时左右。周末刚好有半天空,临时决定驱车去看看,出发已15时多,抵达时日近黄昏,于是趁着月色夜游,也别有风味。
七彩小岛。
车子停在温岭市箬山小学附近,沿着里箬的江边前行,这里与小箬遥遥相望。江面上海鸟盘旋,归航的渔船片片,晚霞绚烂,吸引不少游客拍照打卡。
一道“彩虹桥”让天堑变通途,连接起了里箬和小箬。里箬村静卧于温岭蜿蜒的海岸线上,这里的石屋群落如鳞甲般层叠于山腰海滨,陈和隆旧宅是石屋文化的巅峰之作。路过桥这边的一家临江民宿,窗台上挂着用海贝做的风铃,独具渔家风情。透过风铃,窗外“彩虹桥”已灯火阑珊。隔壁就是陈和隆旧宅,步入其间,古朴厚重感扑面而来,如今这里不仅有听潮码头,还有石屋音乐、非遗体验和美食咖啡等,成了网红打卡地。
一桥连接里箬和小箬。徐琴微 摄
宅院前楼为温岭海洋民俗博物馆,陈列着船模、渔网等实物,海洋文化气息浓厚。
通过展示的资料显示,这座宅院建于清末民初,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结合了浙东南沿海民居的建筑特色与渔区的功能性需求。旧宅的主人是清末民初当地著名的渔业资本家陈和隆。他从事捕捞、运输、销售等业务,是当时温岭一带的富商。陈和隆旧宅占地千余平方米,其独特的“品”字形布局打破了传统三合院形制,前座“旭升楼”面海迎涛,后座“振声庐”依山而筑,过街楼巧妙串联起生活区与仓储空间,宅院外墙以60厘米厚的花岗岩错缝砌筑,石料取自当地山体,既抵御台风侵袭,又防范海盗劫掠。宅院东南角有地下仓库,仓库东侧设有直通海湾的码头,水门设计巧妙利用潮汐规律:涨潮时商船可经水门直接装卸货物,退潮后数米高的石墙自成屏障。宅院的石雕、木雕、灰雕都非常精美,题材多与海洋、渔家生活相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蟹画文创。
“人生是可以慢半拍,再慢半拍的。”进入上层的半满咖啡馆,这句充满哲理的话令人印象深刻。半满咖啡馆里有很多用贝壳和海螺制成的文创品,也有用蟹壳做的画,挺有意思的。穿过咖啡馆,从过街楼过去,是大奏鼓传习所,摆放着鼓、锣、钹等。大奏鼓的乐器,看起来有点类似乐清的芙蓉大闹。据了解,大奏鼓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流传于石塘里箬村的一种渔村传统舞蹈,以其粗犷、豪放、热烈而诙谐的风格闻名。表演形式独特,所有演员男扮女装,穿着渔家服饰,以一面巨大的扁鼓为核心指挥,鼓声浑厚,统领全局,配合以京锣、大镲、小镲、钹等多种乐器,节奏热烈奔放,展现大海潮汐的涌动和渔民与风浪搏斗的激情。
过桥穿过东海村,就到了七彩小岛小箬村,它三面环海。这个渔村的渔民为了改善居住环境,同时发展旅游,将自家的房屋经设计后用各种鲜艳的色彩粉刷,形成了马卡龙色系、莫兰迪色系等多种风格,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与蓝天碧海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图画。漫步村中,仿佛置身于童话般的彩色王国。夜色笼罩,月上渔港,七彩小岛灯火通明,显得七彩斑斓,更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在小箬村,一路上有很多的海鲜面店和海鲜美食店,还有一些叫卖海螺、海货的摊位。一家装饰独具渔家特色的“见你一面”海鲜面店与我们有了“一面”之缘,店里提供黄鱼面、青蟹面、琵琶虾面等各种海鲜面供选择,还有六鲜面豪华二人套餐,88元一碗,居然有不少人点。我们各点了一碗三鲜面,烧法与乐清的三鲜面略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