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郑露露
10月6日上午,董献生如约来到市区一家酒店门口,接上刘荣华一家和王淇,送他们赶往乐清动车站。途中车程只需20多分钟,几人利用最后一点时间叙旧,并相约不久后再见。
从北京精忠街旅馆的“家宴”到乐清深河村的相聚,从绿皮火车的颠簸到高铁的飞驰,30多年岁月改变了容颜与交通,却让两代人的情谊愈发深厚。这场重逢,不仅是个人故事的圆满,更是一段关于信任、牵挂与时代变迁的温暖注脚。
青年情谊失而复得
上世纪80年代,年仅20岁的柳市青年董献生作为供销员,频繁往返于北京推销电器配件。他常住在北京市崇文区精忠街旅馆,这里距天安门仅1公里,交通便利且费用低廉。同一栋教师宿舍楼里,住着董月年、刘荣华夫妇及其女儿。因董献生常独自奔波、为人忠厚,刘荣华夫妇总邀请他到家中吃饭,红烧带鱼、红烧茄子成了他最爱的家宴。董献生则每次赴京必带虾皮、紫菜等乐清特产回赠,两家人从照面到熟络,逐渐成了“异乡的家人”。
那时候刘荣华觉得,这个乐清弟弟真了不起,20岁就敢独自在外闯荡。董献生也曾邀请董月年一家和北京的好友王淇到乐清游玩,途中辗转的艰辛让夫妻俩和王淇对这个“南方弟弟”更添敬佩。然而,1994年董月年因工作调动搬离宿舍,在那个通讯不便的年代,这段情谊因一纸地址的变更而中断。
多年来,刘荣华夫妇始终惦记着董献生。随着互联网发展,他们多次在网上搜索董献生的名字,却因信息繁杂屡屡无果。直到2023年10月中旬,夫妻俩与共同好友王琪(原北京市大栅栏街道石头社区党委书记)在百度上看到一篇报道——2021年9月29日乐清日报《今日柳市》周刊刊登的《深河村“一肩挑”干部董献生:倔脾气“家长”一心为“大家”》。
报道中的信息与董献生非常吻合,他们通过网络找到乐清市融媒体中心电话,通过记者的牵线和帮忙,经确认,这位柳市镇深河村的“一肩挑”干部,正是他们寻找了30年的“弟弟”。
2023年11月10日下午,一通跨越千里的电话,让远在北京的刘荣华与失联30年的乐清老友董献生重新取得联系,并相约一定要再次相聚。
故人重逢再游乐清
“他是村里的一肩挑干部,工作一直很忙,我们不好意思来打扰。”刘荣华说,这次趁着假期,他的工作也稍微闲下来一些了,我们便相约重聚。十一假期期间,王淇和刘荣华、董月年夫妻和女儿,一起来到温州与董献生相聚。这场跨越30多年的重逢,让大家都分外激动。
这几天,董献生驾车,载着几位老友一同踏上了乐清的游览之旅。他们先后探访了风景如画的雁荡山,感受了那里奇峰怪石、飞瀑流泉的自然之美;漫步在历史悠久的蒲岐古城,仿佛穿越回了古代,领略了那份沉淀千年的文化底蕴;还前往了白石景区,享受了那份宁静与清幽。在游玩之余,他们自然也不忘品尝乐清的特色美食,青蟹的鲜美、糯米饭的香甜、芋头炒粉干的醇厚,每一口都让人回味无穷,尽显乐清美食的独特魅力。
四人同游乐清。
“他变化还真不大。”刘荣华看着董献生,笑着说道,“除了头发比以前白了一些,那股子精气神还是跟当年那个小伙儿一模一样。”而乐清这座城市的巨大变迁,也让这些远道而来的北京友人们感慨万千。
王淇接过话茬,感慨地说:“1985年,我也跟着董献生来过乐清玩。那时候交通可远不如现在方便,我们先从北京坐了整整23个小时的火车到杭州,然后再从杭州转乘长途客车,熬了一个通宵才到温州的瓯北码头。接着还得坐渡轮到永嘉,最后再转乘小型客车才能到达柳市镇。这一路的颠簸和波折,真是让人疲惫不堪。”
“可现在呢,”王淇话锋一转,脸上洋溢着喜悦,“只要一张机票,就能直接飞到温州机场。乐清不仅通了高铁、S2线,还有那么多的高速路口,交通真是四通八达,方便极了。村里也是大变样,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道路宽敞整洁,家家户户门口都停着好几辆小汽车,这日子啊,真是越过越红火了。”
饭桌上,气氛热烈而融洽。王淇和刘荣华也兴致勃勃地向董献生讲述着北京这些年的巨大变化,从城市的繁华景象到市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无不让人感叹时代的飞速发展。最后,他们还热情地邀请董献生来北京玩,感受首都的独特魅力。
董献生听后,脸上露出了期待的神情。他说:“等我把手头的工作交接完,一定要带着家人去北京,和你们再聚一聚,好好感受感受北京的新变化。”
在相聚的这几天内,他们打开话匣,尘封的回忆如潮水般涌来,诉说着跨越时空的深厚情谊。这场重逢的背后,是一段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温暖故事,更是一份持续三十余年的牵挂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