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叶泱程 通讯员 连琦琦
夜幕笼罩下的小镇里,一家小餐馆饭菜飘香、食客满座。谁也没有留意,3名来自乐清市人民法院的执行干警,已悄然抵达现场——他们此行的目标,正是彼时正在后厨忙碌的被执行人杨某。
事情要从2017年说起。那年,肖某与丈夫共同向银行借款20万元用于资金周转,期限为2年。杨某是肖某的小姑子,作为保证人为肖某夫妇提供连带责任保证。2022年,因三人均无力还款,银行向乐清法院提起了诉讼。该案判决生效后进入执行程序。尽管执行干警多次联系督促,三人仍拒不履行还款义务。后乐清法院依法对三人作出拘留15日、罚款1000元的决定,并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同时,查封了其名下的车辆与房产。
然而,由于始终无法掌握上述车辆的具体下落,未能实际扣押该车辆,上述房产登记信息也与现状严重不符,该案财产处置一时陷入僵局。与此同时,申请执行人也无法提供其他有效财产线索,该案执行推进困难。更棘手的是,三名被执行人也自此“人间蒸发”,难觅踪迹。
就在今年9月,该案迎来了转机。“法官,杨某偷偷开了家小餐馆,每天都正常营业,法院之前多次查询她的账户,余款都是零,肯定有猫腻!”接到申请执行人紧急提供的执行线索后,9月19日,该案经办人立即核实工商登记情况,发现该餐馆确实登记在杨某名下。于是,他决定结合餐馆主要营业时间,精心筹划部署,开展一次夜间突击执行。
“乐清法院执行,麻烦配合工作!”19时半,执行团队走进餐馆,亮明身份开展调查。然而,大堂内没看到杨某的踪迹,店内员工与顾客均表示不认识杨某。正当执行团队以为要无功而返时,墙上的微信和支付宝收款二维码引起了干警的注意,执行干警立即扫描二维码,发现弹出的名字并非杨某。
“如果这家店确实是杨某经营的,店里的收款人必定和她有联系,也会知道她的下落。”经确认,该二维码的收款人是一名年轻女子,在执行干警的询问下,对方承认自己是杨某的女儿。原来,杨某为逃避执行,长期使用女儿账户收取全部经营收入,让自己的账户始终“零余额”。执行干警当场严肃告知杨某女儿规避执行将面临的法律后果,并追问杨某下落。最终在后厨找到藏身的杨某,还发现了一同在店内帮工的肖某。
在法律的威慑下,该案双方当事人达成执行和解:杨某当场支付2万元,并承诺分期偿还余款。
该案是乐清法院推行“穿透式执行”破解“执行难”的生动缩影。据悉,在“反规避”集中执行行动周期间,乐清法院共核查身份信息19人,核对消费支出22人次,在7件执行案件中挖掘代持财产,搜查被执行人15人、车辆2辆、现场23处,扣押机动车3辆,查封房屋20处,腾空房屋3处,拘传42人,拘留10人,促使执行到位313.9万元,移送拒执1件1人。
乐清法院副院长郑策表示:“‘穿透式’执行不仅是调查方式的创新,更是司法为民决心的体现。下一步,乐清法院将综合运用多种执行手段,持续加大对规避执行行为的打击力度,强力攻坚破解‘执行难’,切实维护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