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郑露露
近年来,伴随着人口加速老龄化,如何实现养老服务资源的有效配置、应对不断提升且日趋多样的养老服务需求,已成为一项重大民生议题。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该意见特别指出要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大力推进互助性养老服务。“时间银行”作为一种互助养老形式,可以有效弥补家庭照料的不足,强化社区的养老依托作用,扩大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供给。
日前,市政协组成调研组,针对乐清市老年人口高龄化、空巢化和失能化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建议可推行和发展社区“时间银行”,来破解日益突出的社区居家养老难题。
社区“时间银行”?创新养老模式
社区“时间银行”是一种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养老服务应用,服务内容包含居家上门、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十大类共计48项,每个项目标注了相应的“价格”,其价值正是“时间币”。通过建立时间账户,记录参与者之间的时间交换,实现资源共享和社会互助的养老模式。
志愿者为老人理发。
“时间银行”模式在原有的无偿志愿服务基础上引入了有偿激励机制,将服务者的“时间货币”作为劳动成果进行存储并加以累计,既实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付出与回报的有机统一,又不改变志愿服务的本质属性,为居家养老互助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实现了服务者、服务对象和社区等多方共赢的效果。
近年来,北京、上海、江苏、广西、四川等多地试点推出的社区“时间银行”新模式已经初见成效,“年轻存时间、年老享服务”使社区“时间银行”志愿服务渐趋走向常态化。
本地推进困难多?两大问题待解决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人口老龄化加快时期,社会保障和老年公共服务供给压力日益增大,推行社区“时间银行”是破解当前日益突出的社区居家养老难题的有效路径之一。
但调研组前期调研发现,当前我市社区“时间银行”的推进仅作为一种互助养老创新模式被提及,缺乏明确的政策引导与扶持,影响了这一模式的持续有效运行。
想要推进社区“时间银行”建设,信息化服务和资金支持是两大核心因素。但当前乐清大部分社区或服务机构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工作滞后,难以对服务提供者的“时间积分”实现动态记录,这也直接影响了社区“时间银行”模式的顺利运行。而服务经费若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拨款,那么当前可用于社区“时间银行”模式发展的资金非常有限,这也就会导致社区“时间银行”模式的运营缺乏资金投入。
此外,调研组通过相关问卷调查,发现群众对社区“时间银行”的概念和运作方式不甚了解,一些误解与认识分歧,也阻碍了社区“时间银行”模式的长期发展。
委员建议
政策护航
委员林文爱:我市应出台相关政策,对“时间银行”在社区养老服务中的合法性、管理方的职责、账户的开立、储户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时间货币的存储、支取、转赠、继承等做出明确的政策规定,以此来规范“时间银行”的具体运作。
委员赵萍萍:我市可以借鉴部分城市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做法,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扶持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参与“时间银行”服务项目的具体运作,将社会工作的专职服务与“时间银行”的志愿服务相结合,由专业社会工作者为“时间银行”的具体运行提供信息咨询与技术支持,从而借助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力量来引导和推动“时间银行”良性发展。
统筹升级
委员周开阳:将“时间银行”服务模式的统筹层次上升到市级层面,我市民政部门对“时间银行”进行管理,方便服务提供者就近存储和兑换“时间货币”。可以依据一定标准对服务项目进行细分,并在相应统筹层次范围内建立统一的“时间货币”计算标准。
委员胡庆伟:可通过多种形式的服务技能培训来提高志愿者助老服务的专业性水平,对社区现有专职工作队伍,可以利用学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队伍对其加强专业知识和技巧培训,并出台政策鼓励专职社区工作者获得助理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师的资格,提升他们的专业化水平。
搭建平台
委员金培培:可借助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搭建社区“时间银行”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运营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提升运作效率。还可让远程医疗技术逐渐融入社区养老服务,通过平台提供的远程医疗能够实现老年人居家医疗服务,使“医养结合”功能得到更好发挥。
委员包秀军:发挥媒体宣传作用,通过电视电台、报刊、网络新媒体等媒介,积极向公众宣传社区“时间银行”理念,营造“人人可为”的养老志愿服务氛围。加大志愿推广力度,邀请更多企业参与社区“时间银行”模式,在社会福利、环境保护以及帮助弱势群体等方面发挥作用,履行更多社会责任,丰富社区“时间银行”的社会功能,实现多方合作共赢。
多元发展
委员林韧安:在现有的以社区低龄、健康老人为主体的志愿者队伍基础上,通过加大对“时间银行”的宣传力度,扩大志愿者队伍的来源渠道,努力吸收社区内外年轻人的积极参与。还可以通过向国外发展成熟的“时间银行”吸取经验,尝试与部分企业达成合作,招募其员工注册成为“时间银行”会员,实现企业和“时间银行”的互助互赢。
委员张皓:建立“慈善+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颐康中心、养老服务机构、社工服务站、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干部)大学等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建立志愿服务站点,链接活动、课程和场地资源等方式,为社区“时间银行”养老志愿服务发展提供阵地支撑和资源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