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海虹
“原来王十朋的故事竟然有这么多!”
“这些AI视频真精彩,推送的内容,我一期不落看完!”
“画面精致、内容严谨、构思巧妙,用新技术讲好老故事,能让更多人知道王十朋”……
自8月初,由温州市温州学研究联合会指导,温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共乐清市委宣传部主办的首届王十朋主题AI视频大赛启动以来,活动热度持续攀升,吸引近3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选手参与。这场以“科技赋能传统”为内核的赛事活动截稿日期为9月30日,截至目前,主办方收到66部高质量作品,其中33篇已完成推送,引发市民及文化科技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这些构思精巧的AI视频作品背后,更藏着选手们热爱、突破与传承的一个个动人故事。
59岁播音员连创三部作品
在众多选手中,59岁的郑杰有些特别。年近花甲的他,在乐清市融媒体中心从事播音工作38年。此次参赛,在短短一个月里,他用3部风格迥异的AI视频作品,书写了一场跨越年龄与技艺的传承故事。
“想用AI让更多人看见王十朋,看见温州的文化根脉。”这是郑杰参赛的初心。作为土生土长的乐清人,他把对家乡文化的眷恋融入创作,3部入围作品各有巧思:《王十朋求学记》中,他特意采用乐清方言吟诵串联,让乡音承载地域文化记忆;《拦诗巷的传说》中,他以温州鼓词《王十朋》引入,结尾则以国家一级演员周妙利的越剧选段收尾,用AI重现的历史场景与乐清老街北大街的宣传相得益彰;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作品《王十朋温州见驾盼光复——王十朋诗解构》中,他突破传统,将电影戏曲手法与摇滚男高音结合,让王十朋的精神在激昂歌声中“燃”起来。
郑杰坦言创作之路满是挑战,作为目前已提交作品的选手中年龄最大的参赛者,虽然学习AI视频创作时间不长,因个人视网膜有问题,长时间用眼格外吃力,但他坚持向年轻选手请教、请评审专家指导历史细节等,常常熬夜打磨作品。
“和年轻人一起探索新事物,让我感觉自己依然年轻。”尽管创作过程十分烧脑,但作品发布后的反响让他倍感欣慰。他认为,年龄不应是学习的障碍,而是丰富创作的底蕴。他希望以自己的行动,鼓励更多中老年人拥抱新技术,也呼吁社会关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未来,他计划继续用AI创作,让更多温州非遗元素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广东AI讲师跨时空讲故事
在风格迥异的作品中,30岁广东籍AI讲师官俊滔的水墨风格动画格外吸睛。他跳出“写实”框架,从“以小见大”的人文视角,将王十朋泉州为官的故事,化作跨越古今的叙事,勾勒出独特文化表达。
在参赛前,官俊滔先仔细研读了主办方与专家王炳伟提供的资料,发现内容涵盖王十朋人生轨迹、历史事迹等,十分全面。但他深知,比赛作品若“面面俱到”,既受限于时长,也难让人物形象深入人心。
“我特意观察了其他选手的方向,大多是按时间线铺陈人生事迹,为让作品有差异感,我想另辟蹊径。”官俊滔便从海量资料中锁定“小而亮”的民生细节,王十朋在泉州“为民办实事”中“百姓拆桥留贤”的梅溪桥传说,通过一件事就能折射他廉洁勤政的特质。
作为有三四年AI创作经验的讲师,官俊滔深谙技术特性:写实虽逼真,却难契合久远历史的“模糊感”,且主办方对细节的严格要求,会让写实作品更容易暴露瑕疵。于是,他选择AI擅长的“水墨山水画”风格,以黑白为基调,仅用一抹穿红衣的现代小男孩听爷爷讲述梅溪桥故事,再顺着回忆“穿越”到王十朋的年代。这种抽象又具美感的形式,不仅能让评委眼前一亮,还能吸引幼龄群体,就像“儿童绘本”一样,让孩子也能看懂并喜欢上王十朋的故事。
在他眼中,AI与王十朋的碰撞是“跨时空传承”:“AI能让历史跳出枯燥文字,通过多元形式让遗忘的历史角落重获生机,让老少都能轻松接触传统文化。”他的水墨作品,正是这一理念的实践,让历史人物王十朋走出典籍,让传统文化借科技之力,抵达更多人心。
首稿被打回后“爆肝”出精品
“以前参赛,提交作品就完成了,这次十分严格,首稿就碰壁了!”来自永嘉的选手叶跃翔笑道,此次大赛的严格程度远超预期,大赛组委会不仅要求内容贴合时事与历史真实,对主题、画面、细节的把控更是细致入微。
8月中旬,他提交的首篇作品被直接打回,评审专家指出其内容切口太大,史实方面还需要理清。“作品被否定,有点受挫。”但不服输的性格让他果断推翻原方案,二次创作前先找专家王炳伟交流,从20余个王十朋话题中,锁定“8次游览雁荡山”的线索,聚焦雁荡山与王十朋的诗歌联结。创作过程中,他以宋代工笔画风呈现意境,让山水与诗意在细腻笔触中融合,既避写实短板,又形成独特视觉记忆点。
“作品能成,离不开王炳伟老师的悉心指导。”叶跃翔至今记得那些被反复打磨的细节:AI生成的文案里,“砚”被纠正为“笔”,“续金声”和“借山笔”调换顺序,纠正多音字“行”的发音等,王老师都一一指出。
“专家连一个字、一个语序都抠得这么细,让我更懂要尊重历史。”带着这份严谨,叶跃翔反复优化脚本,由于白天事情多、心静不下来,就熬夜创作。他调侃这是做AI创作以来“爆肝”最多、也最用心的一次,在创作过程中,他以专家提供的资料为基础,用豆包生成初稿,再结合AI生成画面,逐帧调整运镜、打磨配音。最终,作品发布后,得到不少网友认可。
叶跃翔认为这次活动的意义不仅是技能比拼,更是用AI做历史的“小剧场”,每个选手选一个小切口,讲透一个故事,连起来就是王十朋的完整画像,让老百姓能通过这些短视频,轻松读懂这位温州名人。
为王十朋的爱情故事开麦
在本次大赛中,由“买四送一套餐”团队创作的作品《王十朋:我被编剧加戏八百年》,用年轻人脑洞打开的方式,把王十朋的爱情故事说明白,玩出不一样的创作思路,获网友连连点赞。而这个光听队名就透着股年轻劲儿的团队,由何继岗、张海韵、CHU JENNIFY(巴西籍)、邱子珆、杨乐佳等5人组成,大部分都是“95后”“00后”。
刚报名时,团队成员就被王十朋的海量史料惊呆:“想把历史全铺开写,不仅要抠一堆细节,还容易做得枯燥。”他们干脆绕开考据难题,放开手脚搞虚拟创意。抱着轻松的心态,把“虚实混搭”的巧思揉进作品,网络热梗、奇趣脑洞一股脑往里塞,毫无创作负担,反而让作品透着股接地气的鲜活。
这5个年轻人各有“看家本领”:文案、后期、配音、配乐、美编,刚好覆盖5个专业。说起AI创作,成员张海韵直言“人比技术更关键”:“AI就是个超级工具人,你能力足够强,它才能帮你呈现多好的效果。”这部作品花了近半个月才完成,全靠大家发挥所长,分工协作。
因5人分散在不同国家、城市,他们常常跨时差开线上会,线上“云干活”,先由美编、游戏设计成员定好画风,再按文案拆分成分镜,各自对着电脑“生图”,从构思到合成,每个人的创意在碰撞中融合,不仅收获了作品的成就感,更找到了彼此思维碰撞的火花,这份跨越距离的灵感共振,比比赛结果更珍贵。他们分享创作心得:“大家对历史人物的AI创作不妨更大胆些,把王十朋当成IP来打造,不用死磕百分百还原,有趣才能让更多人记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