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郑露露
近日,乐清市铁皮石斛产业协会迎来喜讯,其申请的乐清市“雁荡山铁皮石斛”正式升级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这也是乐清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铁皮石斛作为我市的特色林下产品,也让市政协一直关注我市林下经济发展的部分委员再次将目光投注到铁皮石斛上。
林下经济作为依托林地生态环境的生态农业模式,能实现农、林、牧业资源共享与协调发展,是山区林区重要的绿色富民产业,对推动绿色发展、农民增收和乡村全面振兴意义重大。乐清地处浙南低山区和沿海丘陵平原区,地理环境独特,发展林下经济基础优越,已形成林下种植、养殖、野生林产品采集、森林康养四大发展类型,但也存在着基础资源短板、产业化水平不高、保障要素缺乏等问题。为助力我市林下经济良性发展,市政协组成调研组,分析现状并提出建议,助力产业振兴、百姓致富。
铁皮石斛种植园。梁琳 摄
基础资源短板 发展受限
乐清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呈梯形状倾斜,依次分布低山、丘陵、平原、浅海滩涂、岛屿五个层次的地貌特征,适宜发展林下经济产业,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相关问题。
首先是基础条件薄弱,产业发展空间受限。调研中,委员们发现,我市林下经济产业基地大多位于深山老林,连接这些产业基地的道路、水电以及通讯等基础设施明显不足,导致林下经济产业难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再者是可利用林地资源少。全市森林面积共103余万亩,其中公益林、天然林面积为78万亩,占总面积的75.73%。实际可供林下经济发展利用的林地资源仅为剩余24.27%的人工林,且人工林与天然林相互夹杂,林木生长密度高,限制了林下经济产业发展。
不少从业者在调研中还反映,由于山林历史遗留纠纷多,林权证和林地经营权证发放率低。林地权属认定的滞后,也导致了我市林业产业发展缺乏产权基础,在流转交易、质押贷款等方面受阻。
产业化水平不高 效益难提
近些年,在乐清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雁荡山铁皮石斛产业虽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大众对其延伸产业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但其他产业的发展效益却不尽如人意。
乐清林下经济的各种发展模式目前均处于初步阶段,项目大多停留在一产种植,经营模式比较粗放。林农及各经营主体对新技术、新工艺掌握不够,大多沿用传统种养方式,依赖自然条件,生产、加工等环节多靠手工操作,机械化和现代化程度低。以“竹乡”智仁为例,其食用笋基地,采挖靠人工,且产品以鲜食为主,缺乏深加工,难以构建起完整、科技含量高的产业链,产品附加值较低。
而产业链过于单一,自然也就影响了品牌建设。乐清林下经济发展中存在明显的品牌短板,缺少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以及林特知名品牌。截至目前,我市只有铁皮石斛产业拥有一些具有市场知名度的品牌,尚未出现其他有显著影响力的林下种植品牌。同时,乐清林农大多为散户经营,在选择产品时存在一定盲从性,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核心竞争力不足,难以形成竞争优势,这也限制了整个林下经济产业的进一步拓展和提升。
要素保障不足 动力缺乏
产业发展,往往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但乐清林下经济在发展的进程中,政策支持力度相对薄弱。按照相关细则,林下种植基地若想获得补助,需满足连片300亩以上且完成林地经营权流转的条件,这个条件对于大多数经营者来说,相对“苛刻”。龙头企业、合作社、大户、林农等不同经营主体的林下经济项目在林业机械、信贷扶持、贴息扶持、产业投保等方面的保障不足,制约了产业活力的释放。
服务体系的短板同样也不容忽视。全市的林事服务尚未形成完整且全链条的体系。
专业人才极度匮乏,也是乐清林下经济发展的一大掣肘。乐清涉农人才队伍建设远远落后于工业领域,各类专业人才队伍体系尚未构建起来,这也限制了产业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委员建议
打好基础服务“地基”
委员陈晓玲:加快林权登记和流转。建立由财政、资规、司法等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强化协作,推进林地所有权、经营权证确权工作,形成全面、准确的林地确权登记档案,为林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法律依据。同时,积极盘活林地资源,创新林业资产资源股份制改革,通过自营或招商等方式实现规模化运营,让农户获得流转租金、务工薪金、分红股金等多方面的收益。
委员李律瀚:加快林业标准地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通过林业标准地建设,强化基础配套和相关要素服务保障,以“筑巢引凤”的方式吸引工商资本“上山入林”,推动林地资源要素的高效利用。同时,及时更新林地资源数据库,有计划地调整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推动公益林和天然林并轨管理,优化国家级和省级公益林区划。
提升技术发展“动力”
委员金龙坤:建议发改、科技、资规、农业等相关部门联动,对全市林业资源进行详细考察,科学编制全市林下经济发展规划,为林下经济的稳健发展提供科学的规划指导和保障。加大对林下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加工技术等多方面技术的研发力度,积极引进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所需的关键核心技术与实用技术,以提升林下经济产品的品质和竞争力,为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品种基础。
委员彭云化:充分挖掘区域优势,积极培育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差异化品牌。针对产品和市场进行精确的定位分析,努力实现“一村一品牌,一乡一产业”的发展格局。依托电商、产业博览会等平台,推动林下经济产品的产销精准对接,打造具有市场影响力的知名特色区域品牌,深入挖掘并讲好林下经济产品的“品牌故事”,实施系统的品牌培育计划。
完善服务保障“后盾”
委员王养微:制定务实高效的扶持政策,着重培养本地有经验、有经济实力且富有开拓精神的大户,使其率先行动,树立典型示范作用。研究制定具有乐清特色的产业扶持政策,引导产业差异化发展,避免出现同质化竞争的局面。积极引进有一定投资能力且有志于发展林下经济的能人志士和专业人才,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
委员俞章米:组建综合管用的林事服务中心,培养涵盖各种林下经济的新型务工农民队伍,为农户和经营者提供林业全产业链的一站式服务。通过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和优质的服务,有效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难题,为林下经济产业的顺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委员冯成迪:提高林地审批和林地流转效率,充分应用数字林业系统,优化林地审批、林木采伐、林地流转等涉林事项审批流程。对于重点类项目,安排专人进行全程跟踪服务,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创造更加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