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林伊格
在数字化席卷生活的今天,纸质票根正逐渐成为时代的旧物,然而95后摄影师周林炯却用12年,将410多张泛黄的机票、火车票、景区门票、展览票据装进一本本厚厚的透明收藏册中,构建起一个属于自己的、可以触摸的“记忆宇宙”,用独特的收藏哲学重新定义了旅行的意义。
票根收藏跨度12年
翻开周林炯的收藏册,一张2013年购买的动车票字样早已微微褪色,2019年新疆魔鬼城景区票根上还保留着攥皱的痕迹,2020年的手写便签上是随手写下的行程计划,2025年工作疗养在甘肃看过演出后留下的票根……每一张票据的背后,都记着一段回忆。
周林炯的票根收藏爱好始于2013年。那年他17岁还在读高中,父亲陪着准备报考摄影专业的他前往杭州参加艺考。2013年12月11日13时43分从永嘉驶往杭州东的高铁车票,成了他收藏的第一张票根。“当时我没有刻意去收藏,就是舍不得丢,就放进抽屉里。”周林炯说,每看到这张动车票,他还能想起艺考的经历。那时面试老师让他描述一幅摄影作品,作品中是一片雪地上架着一顶帐篷,帐篷中透着黄色的烛光与清冷的雪地形成强烈的冷暖对比,在他的记忆中留下很深的印象。
从“躺”在抽屉里的动车票开始,周林炯有意无意地留下出行的痕迹,直到2014年高中毕业,两个多月的假期给了他探索世界的机会。“高中毕业后,我很想多走出去看看外面的风光。”周林炯说,他先后去了青海、甘肃、宁夏、江苏等地区。
随着足迹越来越多,票根也越来越厚,为了更好地保存这些纸片,周林炯决定按时间顺序系统地把它们整理好,还特地买来透明收藏册一张张收好。从上大学到现在,周林炯去过3个国家,足迹遍布80个城市。跨度12年的票根留下厚厚4本。
收藏的各类纸质票根。
票根承载记忆
虽然是摄影专业出身,相比于喜欢拍照打卡到此一游的游客,周林炯没有花大量时间在旅行中拍照,对他来说感受与体验更加重要,而返程带回的票根也替代照片承载了更多的回忆。他偶尔翻翻收藏册,那些具象化的记忆就会重新涌来。
2019年,周林炯和朋友们花了十几天到新疆旅游,在当地租了一辆车,由向导带领着他们深度探索北疆。“那时让我最震撼的是新疆的独库公路。”周林炯说,这条被称为"中国最美公路"的景观大道,让他在一天之内经历了春夏秋冬。早上出门穿的是短袖,到了中午天空突然飘雪,到了傍晚又出现夕阳,这奇妙的天气变化令人难忘。
在收藏册中,与五颜六色的票根不同,一张泛黄的手写便签特别醒目。那是2020年的6月,周林炯与同伴筹划了一场历时半个多月的旅行,以广西桂林为首站,途经贵州贵阳,再到云南昆明。便签纸上记录着二选一的路线计划以及可以选择的出行方式,这是周林炯当时在酒店随手写下的。“对于旅行,我比较随性,不会过多做计划,一般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周林炯说,这张手写纸也是他难能可贵留下的“攻略”。每次翻到这里,他还会想起当时绕着洱海骑行,因为不懂防晒,最后造成手臂和腿部大面积晒伤。
在这个数字支付盛行的时代,收集实体票根变得困难。周林炯也坦言,即使在线上购买车票、门票,只要时间允许他会特意到现场取票,或礼貌询问工作人员能否保留票根。直到今日,周林炯依然坚持收集实体票根。
跨越过的足迹。
“二维码会过期,电子记录可能丢失,但这些纸质票据上的折痕、褪色和偶然留下的笔记,都是无法复制的时光印记。"对于周林炯而言,每一张票根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情感坐标,标记着他在广袤国土上寻找自我、理解世界的成长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