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郑露露
日前,中雁荡山IP系列文创首次亮相,陪伴游客一同探索中雁荡山的精彩。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雁景区文旅资源丰富,是乐清及周边县市不可多得的旅游胜地。
近些年,政府对中雁景区的投入不断加大,旨在将其打造成满足本地及周边地区休闲旅游需求的后花园、开放式乡村景区和天然森林氧吧。然而,目前中雁景区仍存在景区业态单一、服务设施滞后等问题。日前,市政协对中雁景区的运行现状开展调研,并提出相关可行性建议,整合资源破困局,打造中雁景区成为乐清休闲旅游“后花园”。
游客难留住
中雁景区包含玉甑、东漈、西漈、凤凰山、刘公洞、杨八洞等,其中玉甑和西漈为核心景点。玉甑景区主要景点玉虹洞、美人关等位于海拔584米的高山上,大部分游客需花费75元乘坐缆车往返。
调研中,委员们从玉甑景区走到西漈景区售票口,沿途4公里以上只能徒步,人文景观稀缺,景点功能重复、主题不突出,多数游客体力不支,游玩两个景点最多半天。尽管景区举办了不少活动,人流量有所增加,但消费却不见增长。究其原因,景区相互独立,相距两公里以上,凤凰山和玉甑景区相距更是超过5公里,游客只能徒步或自驾。
景区内景点间互不相通,旅游链过短,缺乏互动与串联,导致游客难以长时间停留,影响了景区的门票收入和整体经济效益。
此外,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也较滞后。停车位设置明显不足,300个停车位分散在各景点,节假日、双休日停车难问题突出。景区内通行道路狭窄易堵车,白中线作为景区内赤水垟等三个村的通村道路,村民车辆与游客自驾车辆经常拥堵。景区内其他服务类基础设施也不完善,存在道路破损、公共座椅不够、景区标识标牌缺乏、卫生间距离较远等问题。
游玩中,吃、住都是游客较为关心的问题,但目前中雁景区民宿餐饮等配套设施“小而散”,游客“吃、住”消费不便,“到哪吃、住哪里”成为难题,导致景区吸引力下降。
开发尚不足
前不久,三月初十白石会市,为中雁景区带来了一波客流,但活动一过,又恢复了往日的客流。委员们调研数据显示,中雁景区游客中18-35周岁的年轻群体占比约为40%,35岁以上的游客占比30%以上,但目前的旅游业态并未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需求。
中雁景区牡丹花开。梁琳 摄
中雁拥有杨柳滩文化遗址和玉甑观道教文化这两张“文旅金名片”,尤其杨柳滩文化遗址是瓯越文化的发源地,蓝夹缬、瓯窑等本土非遗文化资源,中雁景区的挖掘力度远远不够。
针对亲子游的农旅业态也缺乏品牌效应,目前中雁有玉禾农庄亲子采摘和下坭村的博园农业科技园,但无非仍是采摘、赏花、吃农家乐这些较为常见的项目。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新兴旅游业态,网红店咖啡“打卡”过了新鲜劲儿后,便冷冷清清;户外探险、露营、骑行等适合年轻人的潮玩项目基本没有开发或者选址欠佳,无法拉长年轻人的旅游链。此外,适合老年群体康养、休闲旅游的业态开发也较少,体育赛事、研学、露营、垂钓等适合当下休闲旅游方式的“微度假、慢生活、深体验”的主题业态也基本空白。
“如今走马观花式的打卡旅游已经过时,让游客沉浸式体验才能让景区出圈获得好评。”委员们在调研中发现,中雁景区宣传手法单一,曝光率不高,在宣传引流方面投入不足,同时举办的活动也未能营造出良好的“氛围感”,让游客缺乏新鲜感。
委员建议
打造特色旅游线路变“流量”为“留量”
委员郑博:文旅部门应牵头打造几条精品旅游路线,变门票经济为旅游链条经济。
如自然景观游,将中雁荡山的玉甑峰、西漈景区与钟前湖等自然景观串联,游客可登山览胜、赏瀑玩水、沿湖漫步,感受山水之美;文化体验游,结合蓝夹缬等非遗文化体验,以及中雁村的蓝夹缬非遗展示馆,让游客深入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休闲度假游,整合中雁村的中雁牡丹园、玉禾庄园田园综合体、下坭生态农业园等,推出集赏花、采摘、农家乐、民宿体验为一体的休闲度假线路。
完善旅游设施建设变“基础”为“升华”
委员郑淑丹:进一步加快景区服务设施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公共交通和绿道建设。增加前往中雁及周边景区的公交班次和线路,开通从乐清市区及周边主要城镇到中雁等地的直达公交,提升公共交通便利性,方便散客出行。完善连接中雁与其他景点的绿道系统,如城北和中雁串联的交通绿道2号线,设置清晰的标识系统和休息点,为骑行和徒步爱好者提供便利。
委员章雪珍:打造健全的旅游配套设施,多元化创造旅游情景。重点推进小岙旅游综合体、玉甑峰索道、平田民宿集群、西漈景区扩容提升等景区配套项目。鼓励发展多样化住宿,在中雁村等地建设高品质民宿和度假酒店,满足不同层次的游客需求;挖掘当地特色美食,在景区周边和村落开设农家乐、特色餐馆,推出以中雁当地食材为主的菜品;在合适区域适度增添游乐设施,如在玉禾庄园田园综合体等拓展户外娱乐区域,增加亲子互动体验项目,提升游客的游玩体验和满意度。
产业融合发展变“网红”为“长红”
委员叶建兴:充分利用中雁景区的湖山溪滩特色、白石会市、杨柳滩古遗址等文化资源禀赋,以“微度假、慢生活、深体验”为主题定位,深入挖掘中雁荡山的历史文化内涵,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如以中雁风光为元素的手工艺品、纪念品等。推动新业态与消费潮流相融合,创新推出景区实景沉浸式“剧本杀”等,强化参与性、互动性、个性化等社交属性,以高频、高热、高黏性的文旅主题活动持续增强人气。
委员王倬:发展观光农业、采摘体验等项目,如在下坭村的博园农业科技园,游客可参与果蔬采摘,了解农业生产过程。以“露营+”“咖啡+”“市集+”做活文旅消费新场景,加速文旅新业态培育;以中雁景区为主阵地,利用平田民宿、下坭梯田、环湖步道等网红打卡点,举办融合“古风”“国潮”“汉服”等元素的文旅潮玩节庆活动。
打造乐清文旅品牌变“热度”为“持久度”
委员周勇: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如电视、报纸、微信公众号、抖音、网红等,制作并发布中雁及周边旅游资源的宣传资料,借助媒体和网红达人的力量,以线上带动线下,将中雁景区的短期热度转化为“乐清文旅”的持久吸引力。
定期举办旅游节庆活动,如中雁牡丹文化节、民俗文化节等,提升景区知名度和影响力。与周边城市旅行社合作,推出中雁及周边旅游的精品线路和优惠套餐,吸引外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让乐清文旅品牌深入人心,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