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郑剑佩
“欢迎来到直播间,我们的麦芽糖甜而不腻,带有独特的麦芽香气……”在柳市镇象虹村,“70后”美食博主南玲英热情地向直播间的观众介绍着这款拥有百年历史的小吃麦芽糖。
南玲英是乐清本土小吃“南厨食品”创始人,同时也是一名短视频博主。5年来,她紧跟网络潮流,以短视频为载体推广家乡美食文化,将地方宣传融入生活,用质朴的语言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南玲英在直播间带货。
乘“云”触网走出深闺
柳市镇上池头村(合并为象虹村),制作麦芽糖有百多年历史,每到年关,很多人家都会烧起柴火,用铁锅熬制麦芽糖,然后用来做米块、轧糖,家里来了客人,便会拿出来招待。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这项传统技艺逐渐淡出大众视野。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池头村人,南玲英从小吃着父母亲手工制作的麦芽糖长大,这种融入血脉的童年味觉,是她最美好的甜蜜记忆。
5年前,南玲英从上海回到乐清,利用短视频拍身边的美景、趣事。一条15秒的《家门口的小区》短视频,让她收获26万次点击量,20秒《家乡的玉甑峰》短视频收获30多万次点击量。无心插柳的意外走红,让南玲英敏锐察觉到了风口,开始琢磨通过短视频流量变现。一次回家探亲,南玲英拿着母亲给的麦芽糖浅尝一口,儿时的甜蜜回忆立马浮现脑海。2022年,南玲英深思熟虑后涉足短视频带货,宣传家乡的土特产——麦芽糖。
为展现麦芽糖古法熬制的独特魅力,南玲英倾注大量心血。她走遍乡里请老泥匠搭建土灶,邀请母亲出山,用古法制作麦芽糖。深夜3时开始熬制麦芽糖,南玲英连续15小时守在灶台前,每一个步骤都清晰地呈现在镜头前,向消费者传递着产品可靠的质量保障。
“麦芽糖采用传统古法熬制,香味浓郁……”第一次的直播带货,让她印象深刻。“担心遇到熟人,又怕讲错话,全程紧张得手心冒汗,好在粉丝很体谅,给了很多安慰和鼓励。”并不算专业与流畅的首播,却贵在坦然与真诚,给予南玲英很大的勇气,为把短视频拍好,她从零学起,了解家乡农产品,参与相关培训,学习各项直播技能。
经过一段时间的出镜,以方言俚语和家长里短的互动方式,南玲英收获了大量粉丝。不同于其他土特产主打故事化营销,南玲英打造的“妈妈的味道”,通过朴素的场景,满满的诚意,牢牢把握“60后”到“80后”对麦芽糖的这份情怀,实实在在用古法把品质做好,受到了广大网友的追捧。
过惯了悠闲生活的南玲英,自从当上美食博主,完全变了一种活法,一个人既当编辑又当摄像,既写策划又做主播,还要兼顾销售。为破圈麦芽糖流量,最忙碌时,她每天工作超20个小时,一个月内体重骤减十多斤,甚至因过度劳累两次晕倒。虽然很累,但看到自己的努力有了实实在在的回报,她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现在我的业绩排进温州前三名。”3年沉淀,南玲英在直播之路上信心满满。
推陈出新火爆出圈
在一楼的货柜上,姜米糖、姜茶、麻花、芝麻糖、麦芽糖等琳琅满目的土特产,令人垂涎欲滴。
“麦芽糖让我们一战成名,打造的第二款爆款产品姜米糖,推出后反响很好,销量跟麦芽糖并驾齐驱。”南玲英笑着说。俗话说,无糖不成年。在乐清,有一种特别的甜食,香松酥脆,糅合着岁月,浸润着乡愁,那就是姜米糖。姜米糖的制作工序包括生火、配料、熬糖、爆米、搅拌、切片,工序看似普通,但上佳的姜米糖凝而不散,进嘴清脆,满口喷香,熬糖和切片就是其中的关键。南玲英用古法制作姜米糖,以爆米、老姜和麦芽糖为料,经过精心炒制,出锅后需在两三分钟内定型、切片。刚做好的姜米糖味道分明,冒着腾腾的热气,香味扑鼻,看着就让人口水直流。
让南玲英印象深刻的是,一个顾客买了一包尝试,后来陆续采购了十多次。“醉酒后,将姜米糖泡开喝下去特别暖胃,人一下子就清醒了。”南玲英的用心研制,让姜米糖从出道就脱颖而出广受好评,长期稳居抖音温州零食小吃类目榜首,去年销售额达到100多万元。
数字背后,是南玲英精准定位人群,坚持消费者导向的产品创新战略,持续推出差异化爆品。还通过深化经典产品优势与开拓创新品类相结合,不断强化品牌风味认知,让土特产摇身一变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爆品。
在产品展示大厅,南玲英向记者展示了一款改良版芝麻核桃膏。相比传统产品,其口感香脆软糯、甜度适中,避免了甜腻感。“我们把温州地区很多的芝麻膏买过来,吸收各款产品的亮点,综合比较后研发自己的产品。”南玲英通过食材、软硬、甜度的调整,使芝麻核桃膏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近期,南玲英将重心转向产品研发,正在研发古法炒米糖。“炒米不放油里炸,而是放在细沙里炒制而成,所有流程完全按照古法制作。”南玲英坚信,传统美食的魅力始终存在,以古法为根,给消费者带来市场上没有的独家好货,同时把传统美食打造成更符合当下消费趋势的时令单品,赋予新的内涵,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逐梦云端共绘致富
两个小时的直播,南玲英卖力“吆喝”,周边的农户忙着制作、包装、装箱、贴快递单……线上线下紧密配合、同步发力,“一条龙”服务让深闺土特产美食搭载电商快车,销往全国各地。
当姜米糖出锅倒入案板上,工人南阿伯夫妻俩熟练地揉制,短短两分钟,一条长1.5米,宽30多公分的姜米糖完成。南阿伯一手握刀,另一手按着姜米糖,快刀落下,一片片均匀切落。“看似轻松,其实没二三十年的功力,还真干不好这活。”南阿伯从事姜米糖制作已逾30年。农忙时在家务农,年节则为商贩定制姜米糖。“我们两夫妻常年在这里做事,一年能挣5万元。”南阿伯对家门口的这份工作,非常满意。
2022年,南玲英创办了零食小吃后,采取“公司+农户”模式生产经营,给像南阿伯这样的周边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的美好愿景。每年,南玲英支付劳务费用达30余万元。
“我们年纪大,体力跟不上,没法外出打工,在这儿帮助打包,活不累,离家近,一天能收入上百元。大家聚在一起,一边干活,一边唠唠家常,心里很舒坦。”王阿姨家离工作地不足200米,在家门口就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这份工作让她笑得合不拢嘴。
谈及未来发展,南玲英满怀憧憬,“古法制作是我们的基础,下一步我们打算研发更多的小吃,把零食产业做大、做强,继续利用‘电商+’模式扩大销售,带动更多周边村民携手抱团,共同致富,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从田间到直播间,到飞向全国各地,南玲英用镜头重新定义了新时代的农耕文明,更是乡村振兴战略下,数字经济赋能传统产业的生动注脚。正如她在直播间常说的那句话:“每个乡村都有独特的故事,我的镜头就是打开这些故事的钥匙,带着乡亲们走上共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