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梦梦
人物名片
郑碎燕,出生于1978年,乐清柳市镇人,担任乐清市工商联副主席,曾任乐清市新生代联谊会第三任会长,现为浙江金桥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参加高级经济师资格考试、参展广交会、奔赴全国“牛商”争霸赛……即将过去的4月,浙江金桥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桥铜业)总经理郑碎燕行程满满,大半时间都在出差、学习。能量满满的她,对于这样的工作生活状态,习以为常。
接手父辈的家庭作坊将其发展为年产值近7亿元的企业、实现铜编织线连续6年销量全球第一,打破了国外公司在遥感卫星相机用柔性连接领域的垄断……20多年来,金桥铜业始终坚守在定制铜线软连接细分领域,掌握核心技术,打响自主品牌,一步步成为国内铜软连接智造龙头企业,在细分市场中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近日,记者走进金桥铜业,聆听郑碎燕的创业故事。
抓住机遇:布局全网营销战略
毕业于中南财经大学新闻系的郑碎燕,学生时代的梦想希望成为一名教师,像几位哥哥、姐姐一样端上“铁饭碗”。可身为家中的老幺,她经不住父母的劝说,大学毕业后选择了回家,协助他们经营铜编织线的家庭作坊。
编织工、送货员、出纳会计、小老板……在小小的家庭作坊里,她身兼数职,每天忙得不亦乐乎,下班时挨着枕头就能睡着,可这样的状态她觉得也是有问题的:货款时常被拖欠、产品无端被压价、客户群体素质不高,种种现实问题令她经常百思不得其解。
这时,互联网的兴起,Google的横空出世,为金桥铜业开启了一扇布局全网营销的大门。
作为乐清最早受益于互联网营销的一批人之一,2005年金桥铜业尝试在网上销售铜编织线、铜软连接,令郑碎燕意外的是,一年内竟获得将近千万元的营业额。经营团队抓住这一契机,积极布局,逐步从线下转型为线上的互联网全局营销模式。“客户点点鼠标,软连接就在他眼前”的网络营销思维,为企业吸引到了许多优质客户。到了2007年,仅2年时间,金桥铜业业绩连续翻两番,并贷款在柳市新光工业区购买了新厂房。
“有时欠债也是一种动力,倒逼着我们更加努力去发展企业。”2009年,金桥铜业涉足外贸行业。郑碎燕身边也出现了不少质疑声,像铜线软连接这样的细分领域配件产品,在国外会有销路吗?拿不准行情的她,决定出国一探究竟。
为节省经费,郑碎燕单枪匹马第一次出国到德国参加汉诺威展览。展会上遇到3家国外同行,他们的产品无论是质量,还是外观设计,都是“金光闪闪”,令她叹为观止,并默默在心里下定决心,对标国际,未来金桥铜业的产品也要做得这么出色。
回国后,她立即着手内部改革,在原材料的选择上做了大量调整,并成立实验室,进行产品高低温测试、盐雾试验、拉拔力等性能测试,还为客户推出量身定制场景的软连接设计和服务,这一系列变革拓宽了企业发展路径。
金桥铜业参加广交会。
2010年,金桥铜业第一次参加广交会,递出了许多名片和宣传单。第二年,一通来自西门子总部的咨询电话,让她又惊又喜。无惧挑战,她接下了对方10套样品订单,带领团队苦心设计研发一年,但好事多磨,半个月后样品全部被退回。“我们设计的样品已有八九分雏形,再加上当时国内没有厂家会生产该产品,西门子总部最后决定派出工程师上门指导研发。”几个月后,金桥铜业成功拿下订单,成为西门子在国内指定的磁共振磁体中分流器软连接供应商。
如今,金桥铜业的团队已从最初的10余人逐步发展壮大到400余人,企业产值网络营销订单占比近85%,产品畅销100多个国家或地区,客户总数达6000多家。
勇攀高峰:填补多项技术空白
20多年间,金桥铜业一直深耕铜材柔性软连接细分领域,其中铜编织线连续6年被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认定为销量全球第一,年产量超过8万千米,可以绕地球两圈以上。
行走在该企业的生产车间,只见一排排编织机在飞快运行,各种规格型号的铜编织线从这里产出,有手指大小,也有手掌大小,有裸铜、镀锡、镀银的铜编织线,不同颜色的产品让人目不暇接。
“这些铜原材料并不一般,所有的铜线采用含铜99.95%以上的T1铜材质,这些细如发丝的铜线像扎辫子一般绞成股,有些薄如蝉翼的铜排就像被订成一本书,可根据复杂的空间进行折弯,实现布局最适化;也可根据使用环境条件变更绝缘材质,无需附加连接部件。”郑碎燕介绍,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柔性连接产品,却是轨道交通、储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和医疗设备等领域不可或缺的导电、导热及导冷介质。
维持超导磁体的磁场环境,让磁共振设备能实现对人体成像,其中液氦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氦气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且价格高昂。”郑碎燕表示,传统医疗领域所使用的液氦超导磁共振,补氦及维护的成本以及存在的风险较高。另一方面,若因意外造成了液氦泄漏,造成人体伤害风险也较高。因此,攻克无液氦磁共振技术,成为了当前国际医疗设备生产商争相竞逐的一个领域。
此前,金桥铜业联合多家客户共同研发了国内第一台无液氮超导磁共振,突破技术壁垒,这里面就有金桥铜业的软连接产品。凭着有效减震、高效导流、异形安装和散热均衡,金桥柔性连接产品配套西门子、中车、爱默生等诸多世界500强企业。企业为国内外客户提供超过2000种不同规格的产品,供应到航天航空、轨道交通、新能源等高端领域。
郑碎燕与员工沟通产品设计图。
技术不断创新的背后,体现的是企业成熟的战略布局。一直以来,金桥铜业以“引领柔性导电连接方案,为制造产业赋能”为使命,大力投入研发资源,组建了包括机电一体化、工业机器人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等专业人才的技术团队,技术中心人数达58人,占职工总数的18.47%。
并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新加坡国立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通过合作研发,打破了美国公司在遥感卫星相机用柔性连接领域的垄断,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累计开发新技术60余项,工艺技术改进36项,拥有国家专利39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34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强大的技术实力铸就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采购供应端,通过数字化采购平台和MES系统采购协同项目,实现供应商管理全线上化,提高采购效率并实现业务闭环。
在生产端,通过MES系统与ERP系统协同,为订单匹配最优产线。从投产到入库最短仅需4-8小时,平均交付时间5-7天,比行业平均水平缩短一半,在制造成本、生产效率、交货周期等方面均位居中国铜软连接行业前列。
重视学习:出资百万设奖学金
“我非常热爱工作,工作占据了我生活的一大半时间,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要努力让员工们过上更好的生活。”采访郑碎燕时,她是这样自我评价。
2021年,金桥铜业搬进了乐清经济开发区新厂房,企业有了自己的宿舍楼,新宿舍设施齐全,可拎包入住。高管可申请住单间、夫妻员工可申请夫妻房,有带16周岁以下孩子的员工,也可申请住单间。“当年还在老厂房时,没有宿舍楼,员工们都租住在外。一次探望一名产后坐月子的员工时,看到他们居住的环境非常差,心里很难过,一直想着以后建新厂房,一定要有窗明几净的宿舍楼。”看到员工们搬进新宿舍后脸上洋溢的笑容,郑碎燕很开心。
金桥铜业厂房俯瞰图。
为赋能员工成长,企业在学习培训上很大方。在学习中成长,在学习中反思,在学习中挑战自己,企业每年会留出专项学习费用预算,用于全体员工的学习成长培训。
“在细分领域把软连接做好,得到客户和市场的认可,我们全体员工的压力也是很大的。”为缓解工作压力,郑碎燕鼓励员工多运动健身,释放压力,企业也专门在宿舍区摆放运动健身器材,设立休闲区;为解决员工照顾子女的难题,企业开设了儿童乐园,寒暑假办起了候鸟班。这些点滴举措,无不体现着金桥铜业将员工当家人的企业文化。
让企业员工工作和生活过得更好,是金桥铜业经营者的使命。郑碎燕这种勇于担当的精神,深受其母影响,“我的母亲目不识丁,但她聪明、善良、勤劳、坚韧,和父亲含辛茹苦培养了我们兄妹5人上大学,让我们凭知识改变了生活。”无论是在企业,还是在公众场合,郑碎燕总是分享学习知识的重要性。
去年,郑家兄妹5人共出资百万元,在柳市知名人士联谊会设立博士奖学金,希望通过自身善举,助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