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视频 问效 手机报   微博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网  >  乐清网
热闹和门道 ——乐清端午龙舟文化点滴
2024年06月07日 08:42:39 手机看新闻  
 
龙舟竞渡。 郑松权 摄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常权

  6月3日晚,乐成街道南门龙舟队全体喝过“解缆酒”,“头家”金永清交代好明细账目,甲辰年的端午划龙舟活动就算完满“收香”(也有说“收殇”)。这也是乐清市域内各支龙舟队吃解缆酒的日子,今年是在端午之前“收香”的,缘由就像城南街道南岸龙舟队队员在视频里喊的那样,“祝全体高三学子高考顺利!”

  这一天,不但划龙舟的忙,民俗学者和文化人士也很忙,市历史学会会长周开阳在银溪村的“收香”仪式上,因为安排不出时间拒绝了记者的采访。在他的安排下,记者联系到了民俗专家、艺堂书院总编尚洪浦;乐清市龙舟协会秘书长助理郑全;龙舟文化热心推广者金永清、金燕青哥俩,作了深入的采访。

  有道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端午前后的龙舟竞渡,作为一项流传数百年的民俗活动,已经深深地植根于老百姓的生活之中,本次文化周刊拟分两期推出专稿,通过记录划龙舟这种活动,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加强科学性和真实性,突出史料价值,让读者朋友争取把热闹和门道都给看了。

  龙舟的来由

  斗“龙舟”,雅称龙舟竞渡,是我国历史悠久的端午节俗活动。龙船之兴,由来已久,约在新石器时代,瓯越人就在这里生息,越人从事原始的渔猎生产,以船为车,在先秦时期温州已有独木舟出现。温州远在春秋时代称为“东瓯”,当时已有了龙舟竞渡。汉代,这里建立了“东瓯王国”;并有“端午竞渡,用以祈赛”之俗。

  根据明朝万历年间刊行的《温州府志》记载:“竞渡起自越王勾践,永嘉水乡用以祈赛。”永嘉是温州的古称,可见温州的竞渡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

  温州、乐清一带龙舟民俗的起因渊源于古代越族人对龙图腾崇拜的祭祀活动,主要是用于祈求平安和丰收。在宋代,还不是为了纪念屈原,直到明清以后,才慢慢演变为专门纪念屈原的节俗活动。还有一说是和驻军军事训练相关。下面就分别来说一说这三种观点:

  图腾说。闻一多先生认为龙舟竞渡是远古的一种祭神的水上娱乐活动。大约在四五千年前我国古代吴越氏族奉龙为保护神,以龙为图腾,为了表示自己是龙的后代,吴越族人“断发纹身”,一年一度举行盛大的纪念龙图腾活动,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或裹在树叶里献给图腾神。吴越族人在锣鼓声中,划着雕饰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上竞渡嬉戏,祈求图腾神的庇护。以此考证,属于越族的瓯越人也应当在远古氏族社会时就有了原始形态的龙舟竞渡,此种说法在温州民间流传最为广泛。

  勾践说。明代历史《温州府志》记载:“竞渡起自越王勾践,永嘉水乡用以祈赛。”这是迄今所见地方上最早的龙舟竞渡的史书记载,表明了温州龙舟竞渡的起源时间和祈求平安的愿望。据西汉《越地书》等史籍记载:春秋时,越国君主被吴王夫差释放归来后,为了谋求复国,十年卧薪尝胆,并利用越国水乡泽国的特点,注重加强舟船的建造,所造舟船狭长、形同龙身、桨位众多、划行快速如飞。每年端阳,勾践都会亲自坐阵龙船指挥竞渡,明为斗龙船暗为操练水军。经过十年艰辛准备,终于在公元前473年,打败吴国,实现了多年的复国愿望,重建越国。为了纪念这位君王,每逢端阳,越国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龙舟竞渡活动来祈求平安和缅怀君主,这符合温州地处吴越地区的历史记载,此说法最具历史说服力。

  屈原说。公元前278年,由于楚国奸臣当道,楚王昏庸无能,都城为秦国攻陷,王陵也被烧毁,爱国诗人屈原为表爱国情怀于五月五日绝望地抱石块投入汨罗江自尽,当地百姓驾船拯救无果。有《隋书·地理志》记载:“士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渡湖?因而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其迅楫急弛,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诸郡皆然,而南郡尤甚。”这是我国历史较早记载龙舟竞渡的一段文字。南宋以后,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古代吴越文化与长江文化日益融合交流,龙舟活动传遍神州大地,龙舟文化因此经世代流传并成为我国民间习俗之一。浙南曾流传这样一首民歌:“五月五日端午节,屈原饮恨汨罗江,龙舟队队江中飞,要饮蒲酒得平安。”温州的龙舟竞渡也吸收了纪念楚大夫屈原的因子,从而成为温州民间最为深远的一种说法。

  乐清的龙舟

  到了隋唐之际,端午竞渡发生了重大的变革,那就是出现竞技比赛的方式——竞渡夺标。白居易《和探春》诗之十五:“齐桡争渡处,一匹锦标斜。”说的就是竞渡夺标。所谓竞渡夺标,就是事先确定起点和终点,于终点处立一竿,上悬五彩锦缎等物,称“标”,它既是竞接时的标的,亦为得胜者的奖品。这时的竞渡船已装饰为龙形,称其为“龙舟”。唐张建封在《竞渡歌》中是这样描述竞渡夺标的动人场面: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棉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呜干雷。鼓声渐急标渐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浑雳惊,竿头彩挂红霓晕。……

  乐清端午节划龙舟的历史应该说很久了。《南唐书》载:“保大(943-957)中,许郡县村社竞渡。每岁端午,官给彩缎,俾两两较其迟速,胜者加以银碗,谓之打标。”其时龙舟竞渡由官方推而广之,开始在南方各地流行,北宋时温州已普及竞渡风俗。《府志)记载,方腊起义,连陷杭、歙、婺郡城。宣和三年(1121)春攻温州,“州学教授刘士英先委德政乡集竞渡船防扼。四月十五日,贼持云梯犯思远楼,竞渡船奋击,贼弃去而奔。”可见各乡村多有龙舟。元代官修的《大元圣政国朝典章》,是记载世祖至英宗时期(1271一1323)的法令、制度,其中已提及乐清斗龙舟的事实,想见龙舟竞渡风俗早在宋元时已流传到乐清。

  隆庆《乐清县志·风俗·端午》中说:“门悬蒲艾,饮蒲伤雄黄,相馈角黍,龙舟竞渡,或以溪艇谓之草龙,悬赏夺标,常至斗争,故官府亦或禁之。”端午节的风俗与《府志〉所谓的永嘉风俗别无二致,从中知道明代时,乐清的划龙舟已经发展到竞争十分激烈的程度,牵动着地方官府,欲纵不敢欲止不能。

  上述端午节的风俗只是在乐成和西乡长期流行,而东乡则不然,如端午节最主要的节令习俗包粽子和划龙舟,东、西两乡截然有异。包粽子东乡不像西乡只在端午押粽,而是其他年节或吉庆喜事都押粽馈赠亲友,大荆一带却以包“锡饼”为端午节食品。

  划龙舟千百年来盛行于西乡和乐成,后所以外的东乡历来不流行,习以为常,无逾雷池一步。造成这种地区性的民俗文化差异,跟漫长的就近民间交流和文化渗透有关:东乡与台州接壤,西乡与永嘉毗邻,是所谓习相近。以最能说明问题的语言来看,清江以北为台州语系,而西乡则行温州方言。正如旧日志所云:“东乡风俗类太平,西乡类永嘉。”至于划龙舟的习俗,还有地理环境的因素:柳白平原一带,自古便是河宽湖广,水网密集,早在宋时已开凿运问,水利建设和水上交通十分发达。滨水而居,人多善水性,“习于水,勇于泅,操舟鬻渡”几成传统,有这样适宜的自然环境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一旦竞渡活动传人,便得到普及而历久不衰。

  龙舟的竞渡

  采访得知,现今的龙舟和传统龙舟,在形制、用材等方面进行了不少的改造。为了讲述的连贯,我们还是先介绍传统龙舟的情况,本段文字引用的数据,来自陈纬先生的《划龙舟古今谈》。

  乐清的龙舟造形精巧,饰彩华丽,集工艺和实用于一体。舟长十七八米,宽米许,舱深盈尺,腹大而两头收缩,首尾起翘,凭一根粗大的竹篾缆绳牵引,显得轻盈而有弹性。船舱中相间横置档板十八节,作为划手的座位,正中宽处档板上铺设木板,置鼓锣,备击鼓司锣打旗者就位。舟之首尾按活动的龙首和龙月(即龙尾),皆以樟木精雕,除龙首龙月漆画装饰外,舟身亦彩绘蛟龙云水,五彩斑斓,加上竞渡人员鲜艳服装,龙舟在碧波中穿梭,巧似龙飞蛟翔,煞是壮观。

  每只龙舟用四十二人,他们分工明确,各司厥职。击鼓、司锣各一人,掌指挥,他们运用一套节奏明快的锣鼓点,指挥全体的划桨节拍,并发出缓急进止的号令。划手共三十六人,双双分坐两舷操桨划水,为龙舟竞渡时的动力,最前一对称“头节”,选择膂力强劲者任之,最后一对称“艄桨”,即舵手,以沉着老成者充之。龙首、龙尾各一人,其任务是保护龙头,龙月安全,免遭桥梁河岸碰坏,同时在渡时踏歌舞蹈,加强划水的统一并激励士气。打旗手二人,挥舞旗号,乐成地区一般由划手非任打旗手,故每舟用人皆四十名。

  每届农历四月下旬,各地要对龙舟进行修整,髹漆一新,择吉利的日子举行“上水”仪式,时辰必定寅时(凌晨三至五点钟),诸其音为“赢”。五月初一至初六才正式参加竞渡赛会,而乐成和西乡竞渡的风俗又不尽相同。

  乐成地区龙舟竞渡历来都在市区东河举行,尤其是望莱桥至文昌阁之间河道直水面宽,沿岸又有宽敞的临河街道,观者云集,四乡龙舟聚集于此角逐争光,以显身手。其竞渡形式当源于古之“夺标”,虽无规定的起迄点、赛程距离,亦无锦标可夺,但观赏性毫不逊于“竞渡夺标”。往往两舟一俟接近并行,大家便进入“临战”状态,待鼓角一响,“战事”陡生,河中群龙飞驰,岸上万众呐喊,其场面只能用“疯狂”两字来形容。

  西乡习惯以既定的日子分别在六个水域集中:初一象山湖,初二柳市湖,初三陈宕湖,初四白象湖,初五湖头湖,初六白石湖,这种传统在清初或更早时已经形成。光绪《乐清县志》载:“象山湖、湖头湖、白象湖,以上三湖皆端阳竞渡处。”施元孚纂辑于乾隆己丑的《白石山志》关于白湖(即合湖)尝云:“湖阔百余丈,汪洋澄激,每岁端阳后一日竞渡咸集于此,观者蚁聚。”竞渡的日子里,各地龙舟自上午汇集一湖,谓之“落湖”,落湖时龙舟先要往返三个划程,叫“划三”,寓意驱逐“煞星”,祈太平丰稔,颇具古代荆楚“逐蛟”之遗韵。时至晌午,龙舟相继划离,谓之“拆湖”,此时往往结双作对竞渡而去,由于各地远近不同,竞渡距离短则几里,长达数十里,沿途村庄万人空巷观龙舟,鼓声、喝彩声响彻云霄,整个水乡泽国都沸腾了。

  “长江百里浓于醅。龙舟两两争喧豗。”五月五赛龙舟经数千年演变,龙舟的龙之化身、民俗艺术之美、历史文化传承,以及团结协作、齐心协力的精神象征,吸引着江边无数观众翘足以待,这一日又是“守定龙舟看不归”。

  龙舟的禁放

  鉴于民间划龙舟活动存在摊派、低俗、迷信、无序等现象,一些地方政府颁布了针对民间划龙舟活动的禁令,由此引发了坊间的一番争论。划龙舟为何受到人们广泛的喜爱?历史上官方对划龙舟又是何种态度?让我们走进历史,一探究竟。

  龙舟竞渡尽管有着上述诸多好处,可是历朝历代却多有禁止竞渡的法令和措施。宋太祖就曾多次下诏禁民间竞渡,如乾德元年(963)夏四月“戊子,禁湖南竞渡。”乾德五年(967)夏四月戊子,“禁民赛神、为竞渡戏及作祭青天白衣会,吏谨捕之。”开宝五年(972)九月庚午,“禁西川民敛钱结社及竞渡。”真宗咸平四年(1001)七月乙酉,“申命诸州禁竞渡。”

  朱熹的后学黄震知抚州时,“禁竞渡船,焚千三百余艘,用其丁铁创军营五百间。”(《宋史》卷438)明朝的大戏曲家汤显祖任遂昌知县时,也曾禁民竞渡,并作《午日处州禁竞渡》诗:“独写菖蒲卓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可以肯定的是,古代官府针对竞渡的禁令绝不仅是说说而已,经常辅以雷厉风行的行政和司法手段。南宋理宗淳祐(1241-1252)年间,江西铅山县发生了一起竞渡溺死案,汭口镇赤白两舟相斗,激斗中,赤龙舟倾覆致十三人溺死。江东提刑蔡杭在判词中开篇即写到:

  “竞渡一节,法有明禁,造意者徒一年,随从减一等,此其条亦不轻矣。”

  据此,他对参与竞渡的两伙乡民依情节轻重一一论刑,首谋之人被判处徒一年,折为脊杖十二(据《宋刑统》折杖法,“十二”疑为“十三”之误)、编管五百里,下手伤人的主犯被决脊杖二十,刺配三千里岭南恶州军,拘锁土牢。除此之外,他还不忘对负有基层治安责任的汭口监镇官给与责罚。

  古代官府因何禁止民间划龙舟呢?元稹《竞舟》一诗应该能够给我们提供答案:官府之要取缔竞渡,为的是竞渡干扰了农业生产的正常开展。《太平寰宇记》卷146云:“然五月五日竞渡戏船,楚风最尚,废业耗民,莫甚于此。”也是从保护农业生产的角度立论。五代时,萧结任祁阳令,太守下公文催取端午竞渡龙舟,萧结在州符(公文文书)上批道:“秧开五叶,蚕长三眠,人皆忙迫,划甚闲船。”其保护农业生产的意图至为明显。

  当然,在“贤刺史”的眼中,划龙舟不仅使得百姓耽于游乐,客观上还鼓励民众好勇斗狠,实非良俗。这一顾虑并非多余,历代由竞渡引起的械斗死伤并不乏见,至晚清民国犹然。民国三年六月廿六日(农历闰五月初四日),家住瑞安汀川里(今汀田)的士绅张棡在日记中记到:

  赴莘塍河看龙舟。是日龙舟竞渡者不下数十只,而上码龙舟与直洛龙舟以竞渡械斗,致上码龙舟覆舟,人纷纷落水,各龙舟以酿祸俱划归。继闻人说,上码约丧失三人,余均遇救得生。而上码人忿图报复,合村摇旗擂鼓,各执棒刀,蜂至直洛捣抢,恐此后破家者又不知凡几也。

  正因如此,历代针对竞渡才要三令五申,一直延续到晚清。看来,瑞安的龙舟尚斗之风由来已久,而龙舟禁令也不是今日才有的。

  毕竟,划龙舟在我国是一项历史悠久、底蕴丰富、群众基础深厚的民俗体育运动,历史上虽屡遭禁止,仍顽强延续、生生不息。这一事实似乎表明,对待民间龙舟活动的正确官方立场应该是以放为主,辅以适当引导,毕竟,“龙舟竞渡积习已千余年,若非竞争酿衅,亦一种升平乐事。”(《张棡日记》民国二十年六月十二日)

来源:乐清日报  编辑:潘立行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乐清网”或者“闲淡论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乐清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中国乐清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577-61528110 传真:0577-61523131 标注“转新媒体部”。
 热点排行
·天天学习丨中南海月刊(2024.05)
·文脉华章|吴韵汉风 文润中华
·时习之丨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习近平倡导人...
·习语|“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镜观·回响 | 筑牢北疆绿色长城
·文脉华章丨从总书记用典,感悟中华农耕文化底蕴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擦亮高原蓝宝石——青...
·看图学习丨增绿就是增优势,植树就是植未来
 汽车·生活
·与哈弗F5邂逅苍山洱海,专为约定90后而来
·哈弗F5 因你未上市,就别怪我先做个始于颜值...
·楠溪江畔共赏比亚迪“DI新引力”
 健康·教育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0 中国乐清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乐清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577-61523012
备案号:浙ICP备05000063号 广告部:0577-61600906 技术故障:0577-61523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