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大同云冈石窟考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认为云冈石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这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要坚持保护第一,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
云冈石窟再一次引得全世界人的注目,乐清籍画家汤余铭以水墨表现技法,将石窟绘画出三维立体艺术独创效果。早在1998年,为纪念北魏平城建都1600周年,《大同日报》刊登了汤余铭的作品《云冈石窟》。20多年来,汤余铭创作的中外石窟作品有500余幅,其中还有长卷大作。

宛若初见
画家看到一千六百年中国石窟艺术如此宏大震撼,对古代艺术家肃然起敬。但看到石窟日益受损,受到人为和自然破坏,他感到十分惋惜。
上世纪90年代起,他决心以保护传承为目的,把世界文化遗产——石窟艺术,作为主题创作题材。
为深入了解和学习古人的石窟艺术,汤余铭埋头学习佛理,研究佛教艺术。他踏访名寺古刹,把佛教故事、佛教人物、佛教圣地的山川河流等佛教题材,都列为创作对象。他在五台山潜心学习12年,在总结学习前人以勾线手法描绘佛像的基础上,他融汇中西,结合早年油画、国画、设计的创作经历,探索用水墨在宣纸上描绘立体佛像,创造三维空间效果,以区别古代的佛像画法。他所画的石窟佛像生动而有神韵,岩石肌理质感十分明显,可谓独树一帜。
“这些石窟佛像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震撼,在庄严的佛像前,我只有一个信念,用我虔诚的心,将佛像的慈悲和慈善画出来,我什么都不要,我只想将这些画画好,保存好。”当时,很多人认为佛教题材比较敏感,也鲜有画家来画佛像,50多岁的汤余铭却辞去令人羡慕的工作,一心一意到全国各大石窟写生与创作,“我要把画石窟画当作我的一种使命来画。”他不但画遍中国的石窟画,他还到过印度和尼泊尔。
“再坚固的岩石,也抵挡不住时间的力量。千余载云冈石窟,历经风化、水患等问题,很多造像已被破坏。”他惋惜不已,用画笔展现世界雕刻艺术奇迹,让文明的宽度、文化的温度,在时光轮转中,愈发闪亮。并引导更多的人去保护、传承、弘扬世遗文化。
2013年2月,“世界文化遗产艺术研究会”成立,汤余铭担任会长,因此,他有了更大的使命去保护这些自然遗产。


一眼千年
汤余铭在云冈石窟待了整整五年,其所画的石窟佛画每一幅都生动、有神韵,石窟的岩石质感亦能呈现,凝神观之,似乎能听到古代能工巧匠叮叮咚咚的凿斧之声。作品《云冈佛》里的这尊佛像位于第五窟前室上层东侧石壁,初看具有菩萨的慈悲怜悯,但仔细观察却与菩萨形象不同,融合了胡风胡韵的面容雕刻,又有着西域风情的纹样装饰,共同铸就了这座兼收并蓄的佛像。佛像长眉,细目高鼻,头略低,嘴角上翘,微微一笑,笑出了他的亲切与慈悲,造型精美雕刻出真善神态,蕴有一种沉思之美,常使人驻足。阅读云冈石窟这部石头史书,一锤一斧记录着千年石窟文明。当作者立于石刻前,似乎能听到来自一千六百多年前艺术匠人们一锤一锤开凿时的叮咚之声,将佛的真谛——德善,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美术史论家陈传席评论道:“北雁山人汤余铭笔下的佛像、菩萨像、罗汉像都十分准确、真切、完全忠实于古代造像原作,形神兼备,或威严、或慈祥、或雍容、或丰满、或秀美。皆严谨中见生动,真切中见神韵。”他独创的三维立体画佛手法运用中西结合的绘画方式展现石窟各种佛像,独具特色、自成一格。
“经历了初期昙曜五窟的浑厚质朴,走过了鼎盛阶段雍容自信的富丽堂皇,最终来到晚期小窟小龛的秀骨清像,后代艺术家从前辈们的历史遗存中撷取启迪与灵感,再以世世代代的熏陶,岁岁年年的洗礼,日日夜夜的追寻,汇聚成云冈石窟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云冈石窟里石雕的神态生动如初,一眼千年,宛若初见。”汤余铭说每一次到云冈石窟的写生创作都是对自己身心的一次洗礼和净化。
著名美术史论家,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王伯敏评论道:“北雁山人以十余年时间研究,所以对石窟雕像艺术的理解较为深刻,因而他所画的石窟佛教造像,无论是尊像还是群像,都显得更生动,更有神韵。甚至对石窟岩石的质感,也表现了出来,这是至今难得的。让我们赞之曰:善哉!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