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程遥 叶泱程
11月7日,在第十五届全运会群众比赛桥牌赛场上,浙江队以“精密仪器”般的团队协作和精湛牌艺奏响凯歌,豪取1金2银。尤为瞩目的是,夺得男子团体业余组金牌的队伍中,四位主力战将来自温州,其中乐清选手蔡方平更是以一场跨越十四年空白后重返巅峰的励志传奇,为家乡实现了全运会桥牌项目金牌“零的突破”。
颁奖现场(左三为蔡方平)。受访者供图
全运夺金
11月7日,广东深圳,第十五届全运会群众比赛桥牌项目决赛迎来收官之战。
本届全运会桥牌比赛设有男子团体公开组、业余组,女子团体组,混合团体组,青年男子团体组和青年女子团体组六个项目。浙江省桥牌队在此前的预赛中表现出色,6支队伍全部晋级决赛阶段比赛。
决赛阶段,浙江队一共获得男子团体业余组金牌;男子团体公开组和混合团体组两枚银牌;女子团体组、青年男子团体组第六名,以及青年女子团体组第九名。
在男子团体业余组的终极对决中,浙江省队与湖南省队狭路相逢。这场智力的巅峰较量,不仅全程高强度,更接受着全国牌迷的审视。浙江队教练薛勇在赛前提出的“注重细节、保障状态”的要求,贯穿了整场决赛。
比赛现场。
比赛战况胶着。然而,随着赛程推进,浙江队展现出惊人的稳定性,失误率持续降低,默契度不断提升。他们的表现如此精准,以至于对手湖南队都由衷赞叹浙江队“跟精密仪器似的”。
最终,经过长时间鏖战,浙江队以三节连胜的完美表现,稳稳地将这枚沉甸甸的金牌收入囊中。在这支冠军队伍中,来自温州的选手占据了六席中的四席,而其中,来自乐清的蔡方平,更是实现了乐清桥牌运动在全运动会金牌“零的突破”。
牌逢良师
站上最高领奖台的蔡方平,桥牌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蔡方平是乐清清江人,今年62岁,他的桥牌经历始于1979年的浙江大学校园,首次接触到桥牌运动,而后从军驻扎在川西大山脚下时,桥牌是艰苦环境中难得的慰藉。然而,1995年他转业回到乐清后,生活的轨迹改变了,他放下了挚爱的桥牌。这一放,就是整整十四年。
直到2009年,蔡方平才重新拾起这份记忆中的热爱。彼时,乐清的牌友们水平已远超于他。“因为荒废已久,那时候很多人都比我打得好,”蔡方平只能逐步熟悉桥牌的规则,找回当年的手感。
命运的转机在他遇到温州桥协副会长兼秘书长、温州医科大学的谢克俭,而谢克俭正是他此次在全运会决赛时的搭档。近十年来,谢克俭既是他的老师,也是他最亲密的搭档。每周在温州工人文化宫的练习、参加各种省内比赛的历练,让蔡方平的水平飞速提升。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不仅在实战中磨合,更在谢克俭原有叫牌体系的基础上,借助计算机模拟和桥牌机器人等现代工具,共同研发出一套由他们专用的《弱高花自然二无将对称体系》,并开发专用的桥牌机器人软件在《桥牌学习》公众号的云服务器上运行,协助他们在日常训练中提高熟练程度和稳定度。
科技赋能训练,让这对搭档的配合日益精密,也为全运会上的辉煌埋下了伏笔。
荣誉背后
蔡方平的金牌,是他个人坚持与奋斗的成果,也是乐清桥牌运动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两年前,乘着乐清市桥牌协会重新注册成立的东风,在会长叶斌武的带领下,乐清的桥牌活动迎来了空前的活跃。每周维持的例行训练,不仅提升了整体水平,也凝聚了牌友的人心。蔡方平等运动员正是这波发展浪潮中典型的受益者。
“频繁的训练抵销了年龄增长带来的脑力退化,”蔡方平感慨道,“这两年来,经过协会组织的训练,个人稳定性大幅提高,比赛中少拖后腿。”协会的诞生,为他提供了不断精进的舞台。
此外,高强度的训练更滋养了他的实战能力与竞技心态。其成效在第十五届全运会的征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从前年加入温州队代表浙江夺得第五届全国智力运动会冠军、去年在杭州凭借双人赛新形式成功夺得全运会门票,到上半年在山东泰安的全运会预赛中随浙江队取得第一名,蔡方平与搭档谢克俭的状态持续升温,个人排名也不断上升。而到了深圳决赛阶段,他们的个人排名已然登顶,竞技水平达到了个人竞技生涯的顶峰。
最终在与湖南队的金牌决战中,他们三节全勤上场,在近7小时全程直播的压力下,顶住压力,以稳定发挥助团队锁定胜局。搭档谢克俭的坐庄牌例更是11月4日、7日两次荣登全运会官方公报,六次被选上转播台,成为这场胜利最专业的注脚。
“获得了冠军,除了感谢搭档外,还要更感谢一位老友。”蔡方平说,在他的桥牌生涯中,还有一位他特别怀念的故人,英年早逝的武汉籍牌友李华垓。这位曾在2016年获得世界桥联组织的30届世界桥牌同场双人赛总决赛冠军的高手,在乐清工作生活二十余年,在蔡方平刚重拾桥牌运动时曾给予他无私的帮助。这份情谊,也是乐清桥牌界一段温暖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