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日报讯(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海虹)在南塘镇朝霞村,黄根友的名字是村民口中的“定心丸”,是矛盾化解的“金钥匙”。今年77岁的他,眼角刻着岁月的纹路,谈吐温和,做事沉稳。在扎根为老服务工作的11年里,从家长里短的邻里纠纷,到热火朝天的乡村建设,他用真心化解隔阂,把温暖送到了村民的心坎上。
1969年,黄根友参军入伍,三年的军旅生涯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无私奉献的品格。返乡后,他一头扎进了村集体工作,凭借公道正派的处事原则和善于沟通的能力,先后承担起村里志愿者身份的调解、治保等工作。2014年,他开始参与为老服务工作。
黄根友介绍村庄环境变化。杨海虹 摄
“你看这条河,以前哪是这个样子!”黄根友站在河边,指着清澈的河水向记者感慨。三年前,这条村内小河河水脏臭浑浊,杂草疯长,河两岸不足半米的小路坑坑洼洼,别说散步,连路过都得小心。如今,经过美丽乡村建设,河边道路拓宽至2.5米,河水清澈见底,两岸路灯整齐排列,健身器材一应俱全,傍晚时分,村民常在这里散步健身,笑声阵阵。
这变化的背后,藏着黄根友一次次的奔波与苦口婆心。2022年,朝霞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河道整治、道路修缮等项目提上日程,因涉及村民土地征用、坑基移除、青苗赔偿等问题,工程一度陷入僵局。当时村干部急得团团转,便让黄根友先出面协调解决。接到任务后,他白天顶着烈日走访村民,耐心讲解项目建设的意义,晚上趁着村民在家,主动上门谈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面对村民“地是我的,凭啥给你搞建设”的质疑,他反复解释:“河道修好了,下水道通了,蚊子少了,环境好了,受益的是咱们全村人啊!”遇到因赔偿标准达不成一致的情况,他便当起“谈判专家”,既考虑村民的合理诉求,又兼顾集体利益,最终圆满解决了所有纠纷,确保项目如期完工。
朝霞村60周岁以上的老人有317人,黄根友始终牵挂着他们的生活起居,主动关心病残老人的疾苦。村里有个七旬五保户不会说话,无儿无女,生活不便,黄根友便像对待亲人一样照顾他。老人生病时,他多次送医陪护,逢年过节,他也常去老人家走访慰问。五六年前,老人去世后,他又和村干部一起操办后事,送老人最后一程。“他没有子女,我们就当他的亲人。”黄根友的话语朴实而温暖。
此外,他还主动上门宣讲《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耐心调解家庭赡养纠纷,用真诚和善意化解村内父子矛盾、兄弟隔阂等,让村里的敬老爱老氛围愈发浓厚。在生活中,他严于律己,宽厚待人。他常说:“做人要讲家风,我自己要是对父母不孝、和兄弟不睦,又有什么资格去调解别人的矛盾呢?”
这些年,黄根友作为志愿者,干为老服务工作没有报酬,有时还会被村民误解、责骂。儿子也曾劝他:“爸,你都这么大年纪了,别再干了,免得得罪人。”可他总是笑着摇头:“村干部信任我,村民需要我,能帮上忙,我心里就踏实。”他把每一项任务都当成责任,用一颗公益之心服务乡邻,生动诠释了一名退伍老兵的初心和使命,用余热温暖了整个朝霞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