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视频 问效 手机报   微博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网  >  乐清网
30年后,在人海中我找回了你 《乐清日报》一篇报道让北京乐清老友重续前缘
2023年11月14日 14:51:58 手机看新闻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郑露露

  “这回可不许再‘丢’了。”11月10日下午,远在北京的刘荣华用手机拨打了一通电话,电话那头是失去联系30年的董献生,意外、惊喜、感动在那一刻交织,老朋友打开了尘封的记忆大门,不停诉说着当年的情谊。

  而帮助两人重续前缘“牵线”的是《乐清日报》上的一则报道,这则报道是刘荣华这么多年寻找董献生最有效的线索,通过乐清市融媒体中心办公室工作人员李珍的“搭桥”,终于解了今年已经68岁的刘荣华的一个心结。

董献生全家福。
刘荣华和董月年。

  北京夫妻照顾乐清小伙

  时间倒回至上世纪80年代,柳市很多供销员在全国各地揽了很多低压电器业务,不满20岁的董献生就是其中一员,他主要推销北京牡丹电视机厂的塑料配件。

  “1984年开始,我差不多两个月就要跑一次北京,先从北白象琯头码头渡轮到温州安澜亭码头,然后乘轮船到上海,再从上海坐绿皮火车,‘咣当咣当’一天一夜才能到北京,我那时常住在北京市崇文区精忠街旅馆。”董献生还记得当时一天的旅馆费是3.8元,之所以选择这个旅馆,一是因为它是一家校办旅馆,费用便宜;二则因其地理位置极佳,距离天安门1公里多,外出跑业务时交通便利。

  刘荣华的丈夫董月年是一名教师,与妻子刘荣华和女儿就住在精忠街旅馆楼上的教师宿舍楼里,进进出出总会与董献生打上照面。“在我眼里他当时就像个孩子一样,小小年纪西装笔挺,收拾得干净利索,真的很招人喜欢,我们夫妻俩见他一个人在外跑业务辛苦,人也忠厚老实,便时常邀请他到家中来吃饭。”

  刘荣华还记得当初他最喜欢吃红烧带鱼、红烧茄子,每回只要来,就一定给他做。而董献生也总惦记着这份异地的温暖,每次到北京出差时,都会带上虾皮或紫菜等,让夫妻俩尝尝乐清的特产。

  一来二去,双方越来越熟悉,成了要好的朋友。董献生也曾邀请董月年到乐清来玩过,途中辗转的辛苦,让这对夫妻对这个南方的“弟弟”更加佩服。“如果是我们的孩子,20岁哪里舍得让他在外闯荡,所以那时候就感觉乐清人外出打拼做生意真的了不起。”刘荣华说道。

董献生。黄瀚 摄
董献生住的精忠街旅馆。

  《乐清日报》提供寻人线索

  1994年,董月年因工作变动搬离了教师宿舍楼,当时通讯并不发达,手机还是个奢侈品。“没了电话,也不知道他啥时候再来,就这么断了联系。”尽管没了音讯,但夫妻俩却始终惦记着董献生,想知道他过得好不好,是否也像他们这样在思念着他。

  近些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夫妻俩便想着能不能通过网络找人。刘荣华说,夫妻俩曾多次在网上搜索过董献生的名字,“青岛一家公司的老板、河南一家水果店的店主……”他们把这些信息仔细核对,都感觉不太对。

  今年10月中旬,夫妻俩和董献生共同的朋友王琪(现任北京市大栅栏街道石头社区党委书记)在百度上看到了一篇文章,是2021年9月29日《乐清日报》上刊登的一篇文章《深河村“一肩挑”干部董献生:倔脾气“家长”一心为“大家”》。夫妻俩不仅仔细看完了整篇报道,还把每张新闻配图都放大观察,可毕竟已过去30年,图片中的董献生已是满头白发,与当年的精神小伙差别较大,到底是不是当年的“弟弟”,夫妻俩心里有些没底。

  报道里的地址是柳市镇深河村,这与董月年当年来乐清的地址相符。“这很有可能就是他,咱们再试试!”刘荣华通过网络搜索,找到了乐清当地媒体的电话。

  11月10日下午,刘荣华拨通了从百度地图里找到的办公室座机电话,那头传来了乐清市融媒体中心工作人员的声音。倾听了她的故事后,接电话的李珍被这份长达30年的牵挂打动了。

  挂上电话,李珍立即通过“浙政钉”APP找到了董献生的联系方式,幸运的是,打电话确认过后,这个董献生就是这对北京夫妻要寻找的“弟弟”。

50002316_a03_20231114_b

  相约再聚叙旧情

  “当年我是小伙子,如今也快60岁了,能被他们这么惦记着,我真的非常感动。”与失联30年的刘荣华加上微信后,两家人便在微信上火热地聊了起来,互相给对方介绍着这些年发生的事,也发去各自的照片。“他们给我发来一张全家福,记得他们的女儿当初还是幼童,我还抱过,如今已是成熟稳重的大姑娘了。”当董献生把珍藏了多年的他们女儿小时候的照片发给夫妻俩时,董月年和刘荣华高兴得哈哈大笑,为老朋友如此有心而感动万分。

  “这回可不许再‘丢’了。”刘荣华在电话那头故作“生气”地说道。董献生乐呵呵回应:“再不会啦,现在多方便,只要想见面,一张机票,几个小时后就能站到你们面前。”

  董献生现在是柳市镇深河村“一肩挑”干部,平时工作比较繁忙。刘荣华夫妻已经退休,空暇时间比较多,便商量着先到乐清来看看他。等董献生有空时,再带家人到北京去与他们相聚。

  微信里,提示音总是响不停;聊天中,当年情谊衷肠叙。30年岁月拉远了时空距离、改变了外貌容颜,可割不断的是内心最诚挚的那份情,这份情便是隐形之线,拉着彼此,让暂别的人重相遇。

来源:乐清日报  编辑:曹爽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乐清网”或者“闲淡论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乐清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中国乐清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577-61528110 传真:0577-61523131 标注“转新媒体部”。
 热点排行
·时政现场说丨坚定信心 努力把家园建设得更加...
·时政画说丨暖冬
·时政现场说丨携手重建家园——用“新” 更用...
·一见·灾后重建,总书记放心不下的那些事
·学习快评|永远把老百姓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推动中美关系重回正轨 领航亚太发展繁荣新程...
·推动亚太合作,习近平主席这样说
·时政微观察丨温暖的力量
 汽车·生活
·与哈弗F5邂逅苍山洱海,专为约定90后而来
·哈弗F5 因你未上市,就别怪我先做个始于颜值...
·楠溪江畔共赏比亚迪“DI新引力”
 健康·教育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0 中国乐清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乐清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577-61523012
备案号:浙ICP备05000063号 广告部:0577-61600906 技术故障:0577-61523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