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视频 问效 手机报   微博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网  >  乐清网
一路追梦不言弃 一生追画绘传奇 ——访华人画家叶星千
2021年07月06日 15:24:36 手机看新闻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叶长一

  人物名片

  叶星千,男,1963年出生于乐清磐石,职业画家;上世纪80年代留学法国,现任法国当代艺术家协会主席。2011年是里昂大学政治学院硕士论文答辩委员;2016年,受邀在北京大学做《艺术文博学对话专题》;2017年,在法国国立文献院讲《我艺术创作中的中法对话之一》;2018年,在广西艺术学院讲《我艺术创作中的中法对话之二》;2019年,在闽江学院讲《我艺术创作中的中法对话之三》;2021年,巴黎赛努奇博物馆收藏了他布面水墨作品。2018年,他的五幅作品入藏法国吉美博物馆,这在当代艺术家中,尤其是在华人艺术家中鲜有。

  家庭熏陶一路追梦

  一个人,一件事,一辈子,我们很多人由少年到成年,走着走着,渐渐忘了诗和牧笛。然而记者通过微信电话,在陆陆续续与远在法国的画家叶星千多次的对话中,深深地感受到,他无论在什么时期、什么境地,都一直坚守初心,用笔挥洒心中的诗和远方。因真诚、坦荡,则明亮、简单;因深情、纯朴,则永久、动人。他,人如其画。

  追溯叶星千的艺术之路,得从40年前说起。1963年,叶星千出生于乐清磐石。他的外祖父是旅居新加坡的木雕名家王小石,哥哥叶星球传承了外祖父的衣钵,木雕工艺精湛。叶星千耳濡目染,从小就喜欢手工画画,为此,他每天把村里唯一的一张报纸,等大家看完,像宝贝似地收藏起来当宣纸。晴天,他会跑到屋后一条大道上,在石头上一路画过去。因为石头都被画了,人踩在石头上,鞋底都被沾满黑黑的墨,有村民就会去他家“告状”。

  叶星千说,上世纪70年代末,那时的农村生活都很贫穷,天黑时整个村子漆黑一片。家中的灯光昏暗,但就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依旧没有放弃画画的梦想,有一次画到深夜,口渴了,竟然误把洗墨水当开水喝了。

  父亲看到他如此痴迷于画,一次就去乐清市区为儿子买宣纸。那天,父亲一大早从家中出发,先到白石,然后翻山越岭到市区。为他买了几刀的宣纸带回家。回想此事,叶星千记忆犹新,那份快活的心情,现在回味都是甜甜的。

  雁荡山麓,文化古迹众多,为了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叶星千跟随长辈经常接触一些文物修复工作,跟大哥寻求学雕刻,跟二哥星宽学木匠等手工艺的技能等等,同时写生人物和周围的自然风景,绘画和技艺不断地交叉,在反复实践中积累。心思细腻的叶星千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有了认识和理解,在绘画上,还开始自学设计,这让他的作品表现不俗,年纪虽小,但受到了很多传统匠人点赞。他还记得15岁那年第一次参加乐清县文化馆的一个联展是一幅自己创作的山水风景国画,在画上他自己题写一首诗,其中二句是这样写的:“青山多妩媚,何不来客人。”

  高中毕业后,因没有考上中国美院,叶星千决定去杭州和上海继续学习。这段经历,让叶星千一下子打开了眼界。他告诉记者,当时有一件事让他终身铭记,当他有幸住到著名导演史践凡家时,“阿姨”奚佩兰告诉他:“你可以每天看报纸了。”每天都能看到报纸,而且看了就可以当宣纸画,这对于一个乡下来的农村人来说,多么幸福啊。那一个阶段,叶星千接受了很多“新鲜事”,接触了不同行业的人和老师,打开了人生的视野,增长见识,拥有了人生的自信和未来。

  叶星千说,每一个阶段的生活都要认真对待,都要有小孩子的心态去接受新事物,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完善自我,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最后深植于骨子里。可以说,这样的经历为叶星千后期走上艺术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次采风一生姻缘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浪潮席卷全国,随浪而来的还有出国潮,叶星千和许多早年留学法国的老一辈艺术家一样,带着满腔热忱和梦想,随潮来到了梦寐以求的艺术之都——巴黎;同时也打开了一场美好邂逅,收获了一段浪漫动人爱情。

  1985年的夏天,一直在勤工俭学的叶星千终于有了允许歇工的两周假期。他决定外出走一走(旅游),并去了体育用品商店驮回了一辆沉甸甸的自行车。当时正值法国人蜂拥出城度假的夏季黄昏,巴黎街头几乎清一色外来游客。

  虽然在法国三年了,但叶星千仍不会说法语,认不得路的叶星千正好碰到一支艺术青年自发组织的轻骑车队,他就“混”了进去。出发之后,才知道这次行程是向诺曼底出发。他从未骑车旅行过,背着行囊一路风餐露宿,一天100公里,一切都是美好的。

  叶星千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以及他的画吸引了漂亮的犹太裔法国女孩——诺爱乐,一个业余管弦乐队小提琴手。她毕业于法国东方学院汉语专业,在天津南开大学留过一年学,汉语流利,是车队中唯一能与孤独叶星千交谈的人。就这样,两颗心互相吸引了,有时一个拉琴,一个画画。在一个下大雨的晚上,叶星千的帐篷漏雨了,很自然地两顶帐篷合二为一。

  叶星千说,当时他什么都没有,而诺爱乐什么都有,研究生学历,会一手好琴,能讲四国语言,还有美貌和富足的家庭。虽然诺爱乐父母期待的女婿本该是信奉犹太教的犹太裔男孩,但女儿喜欢上了中国人,他们就顺其自然了。这场采风,诺爱乐成了他一生的伴侣。

  其实,叶星千为了追求诺爱乐还是花了很多心思的。当时,为了让诺爱乐开心,他设计了一款适合诺爱乐的服装,然后送到她的住处,用仅学的几句法文告诉她:“我想你。”当诺爱乐收到这份特殊的礼物时,开心得像个孩子。叶星千回想这段往事,仍记忆犹新。他说,后来隔一段时间,他就为诺爱乐送去一件华服。其中有六件是大衣,是他亲手设计,亲自找料。整整送了80多件华服,诺爱乐被他的才华、坚持与真心打动。结婚那天,叶星千特地从杭州定制了一件传统的京服,朋友通过专机把衣服送到法国。他说,这件衣服有着更深的含义,它代表的是中国文化,让中国媳妇结婚当天穿上传统古老的服装,意义非凡。从那时开始,漂泊在异乡的叶星千也终于找到了归属感。

  叶星千坦言,一个男人在异国他乡能得到一位优秀女孩的认同,这使他的自信心倍增,更成了创作前行源源不断的动力。

  夫唱妇随共创美好

  提起在法国的创业日子,叶星千真诚地说,与国内大多数外出求学的学子一样,头几年他十分艰苦,但他不认为苦,虽然干瘪的裤袋里只有一张面值200法郎的纸钞。白天替别人打工,夜晚5个人挤在20平方米的单身公寓睡觉。晚上睡在地上,别人走路可以从头上跨过,这样的日子,他一点都不沮丧,照旧窝着背蜷着腿画素描,逮住什么是什么。他说,有地方睡就是幸福啊,幸福是自己给的。

  “我第一份工作是帮人画家具,当时法国流行中国的家居;同时也帮人搬过水泥。其实这些都是心态问题,能帮人画家具,心里十分开心,说明我有一门技术,可以生存;帮人搬水泥,说明有力气。”叶星千谈起这些,仍一脸美好。

  叶星千说,在艺术的生涯里,身边人很重要。有段时间,他生活困难到连助理的工资都发不出去,最长的一段时间是两年多没给助理发工资。特别是在儿子读研究生那段时间,夫妻俩曾准备卖掉房子来维持生活。母亲也数落叶星千,一个大男人,整天在家画画,让妻子外出工作;但妻子从来没有埋怨过。最困难的时候,是诺爱乐用教小提琴的收入,维系着小家庭的生计,即便如此,诺爱乐还总是鼓励叶星千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助理也没有离开。

  就在叶星千最艰难时期,几位爱好画画的朋友知道了他的境遇,请他回国办画展。之后,叶星千的画受到了多位收藏家的欣赏。为让更多人了解叶星千的作品,周末,诺爱乐会请当地各界人士到家里看作品。渐渐地,叶星千的画得到了法国和中国收藏家的关注,寻找他的人也越来越多。

  大约在1988至1989年,一个艺术家协会开了个合展,叶星千心血来潮,画了100张小尺寸的抽象山水花卉,不裱,不框,就三角旗似的夹在绳上。结果,一天卖了80多张,一张30法郎,这让他吃了一惊。

  叶星千迸发了惊人的创作激情,他不断尝试创新,将东方传统文化融入西方的浓烈色彩中。1987年,代表作品《梅花》入选法国青年艺术家协会举办的“第37届现代艺术沙龙”,同年,他加入这个有40多年历史并孕育过米罗等大师级会员的协会。此后,他不断有新作品入选法国青年艺术家协会的“艺术沙龙”。很快,叶星千应邀成为该协会的评委和理事;1989年,叶星千应邀参加在日本大阪举办的“第11届国际现代绘画展”。他的名字被世界收藏界关注。

  文化碰撞发扬光大

  采访中,叶星千告诉记者:“其实艺术家创作每一幅画,都要像谈恋爱一样充满真诚,这样的作品才会打动人心。”

  业界有专家如此点评叶星千的作品:他的作品升华着不同国界的人们对美的追求,每一次对其作品的凝视,就像是在绘画的世界里捉迷藏,用心捕捉着生活的美。

  创作过程中,叶星千认为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想法;有时后一个时期的想法就会推翻前一个时期的想法。他在每一个创作阶段,都会进入一个思考期。他说,有些事过了之后才发现不合适,之后就要面对过错,对的就发扬,不对的就改正。

  叶星千说:“我觉得艺术家最主要是灵魂,灵魂叫人家承认了,画出来的东西肯定会被认可。”叶星千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追求,敏而好学。他还自学了哲学、美学、各种艺术门类,达到融会贯通。他认为,有时候你学过的东西不一定马上用上,但不学肯定不行。如黄宾虹到了晚年,已经达到了想画坏也“画不坏”的境地,信手拈来,头头是道。他还常常说,艺术家要好奇、多看,有一颗包容的心,你不一定要学得很透,很懂,但一定要“拥”有知识把它“用”起来,这是最最重要的。

  言谈间,记者感受到叶星千对“文化修养”广泛性问题理解得特别深透。年轻时,他学过民间木雕、对中国古代诗歌很感兴趣,在巴黎长期欣赏古典和现代音乐,这些都给了他丰富的艺术滋养,使他在绘画上不拘一格,独具特色。

  索邦大学语言学院院长贝尔纳·弗朗克评价叶星千画作:“他的艺术是多重视角交错的产物,预见了一种东方主义,给始于21世纪涌动的浪潮带来了一些新鲜气息,这恰恰是这个时代所缺少的。”2014年,杨成寅先生在《艺术规律与创造》中如此评价叶星千:“他的绘画的前景,不可限量,这是我的感觉”。

  业界有人说,在绘画作品上,叶星千不仅仅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当代艺术,还在为我们传递着快乐、传递着强大的精神力量。

  采访中,叶星千强调一句话:“做事专心、用心就不会累,因为那是一个享受快乐的过程,相反当你不会用心感受、不能专心做事的时候,累的一定是你。”就是这颗执着的心,不断地坚定着他前行的力量。

  家国情怀朴素动人

  1990年,叶星千作为法国华人艺术家的杰出代表,应邀首次回国在上海举办个展。1991年法国著名的电讯业跨国公司阿尔卡特公司,邀请叶星千和赵无极两位旅居法国的华裔画家在斯特拉斯堡总部举行联展,这场联展,被业界称为“特别具有‘接力棒’的象征意义”。

  叶星千也加强了跟祖国艺术界的交流,先后受邀在北京东方梅地亚艺术中心、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财经大学、北京银河美术馆、天津美术馆、福建博物院等举办个展。这些美术馆和博物馆都收藏了叶星千的作品。

  叶星千有个目标和愿望,即在全世界博物馆留下更多作品,宣传中国文化和艺术,他也正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着。

  叶星千在进入创作高峰时,先后受邀在法国东方艺术博物馆、法国巴黎亚洲艺术博览会、法国巴黎高等管理艺术学院等举办个展。此外,他的展览也办到了美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等。

  叶星千很多作品都有着祖国和家乡的印记。他说,家乡的屋后有一片竹林,所以很多的作品就是源自竹。有一段时间,他结合了抽象画法;另一段时间,他又会突破一些格局,创新主题和创作方法。如画长江三峡中的一个抽象石峰;再看黄山的猴子探海、桂林的象鼻山等不胜枚举的全国自然名胜,都是这种由抽象文本转换为具象文本的审美例证。即使人们仰望天空观赏抽象的朝霞时,也要像杜甫那样,先比作“白衣苍狗”的具象,才能产生美感。他的早期作品《星河》系列,就是基于思考本身,通过艺术语言来诠释科技巨大进步的经典代表作。2000年后的作品里,尤为明显,有对出淤泥而不染的谦谦君子的歌颂,也有对美好生活时代里幸福的憧憬,囊括了许多彰显人间大爱、世间温情的艺术题材。同时,他还经常和妻子参与一些社会公益活动。

  2016年,他受邀到北京大学作“艺术文博学对话”专题讲座;2017年,应邀在法国国立文献院主讲《艺术创作中的中法对话之一》,同年,艺术银行与北京银行联合举办《冷热之间——叶星千》个展;2018年,法国吉美博物馆收藏他五幅宣纸水墨作品;同年,应邀在广西艺术学院主讲《艺术创作中的中法对话之二》。两年前,他再次回国举办《水墨之外——法籍华人艺术家叶星千作品巡展》。

  采访结束时,叶星千说,他阔别家乡已40年,特别渴望能有机会回家乡办展。而今,父母依然健在,他说:“我希望在家乡的第一个画展,请我的父母来剪彩。”

  

来源:乐清日报  编辑:章蓓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乐清网”或者“闲淡论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乐清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中国乐清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577-61528110 传真:0577-61523131 标注“转新媒体部”。
 热点排行
·龙舟竞发、香囊热销,端午节的气氛组到位了!
·钱江观潮·杭甬“双城记” | “一衣”同城
·听,跨越千里的山海情歌——数说新一轮浙川...
·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明|藏在胡同里的古都文化
·文脉华章|一心一“艺”新青年
·文脉华章|信悟总书记的“文脉”情怀
·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天天学习丨中南海月刊(2024.05)
 汽车·生活
·与哈弗F5邂逅苍山洱海,专为约定90后而来
·哈弗F5 因你未上市,就别怪我先做个始于颜值...
·楠溪江畔共赏比亚迪“DI新引力”
 健康·教育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0 中国乐清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乐清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577-61523012
备案号:浙ICP备05000063号 广告部:0577-61600906 技术故障:0577-61523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