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视频 问效 手机报   微博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网  >  乐清网
多识草木之名 乐清林业专家解读《诗经》里的植物
2019年03月22日 11:06:10 手机看新闻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那么用一句话来形容《诗经》的江湖地位,我想“尊为文学之源”就够了。《诗经》收录最早的诗篇约在西周初期,结束于春秋中期前后,成书至今已有三千年历史,其间王朝兴替,时移俗易,经久不衰。

  如果追问《诗经》经久不衰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诗经》成书这个时段也是中华民族在文化上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一个民族创生时期对生活的理解、对世界的理解,它有关乎宗教信仰,有涉及家国兴衰,更含有平民的喜怒哀乐。

  无论是在文人骚客的华章中,还是在平民百姓的习俗中,它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是我们的文化基因。为什么结婚有接亲仪式?为什么我们是世界上最讨厌战争的民族?为什么饭桌文化盛行至今?……

  这些“历来如此”到底是如何形成的?我们想不通这些问题是因为我们不甚了解中国式的思辨与逻辑,因此也无从破解疑问,而这些大多能在《诗经》中找到蛛丝马迹。

  今天我们就找到了一位对的引路人,他叫髙育剑,是一位林业专家,他在自己名为“宝耕堂”的公众号里,开了一个专栏叫“《诗经》里的植物”,利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我们一起重新梳理《诗经》里的植物,挖掘这本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经典里的文化密码,得以从中领悟到跨越时空的文化魅力。

  体例设置和简介

  对老高来说,做这番案头功夫,纯粹是平时阅读《诗经》的兴之所至。他说,《诗经》多用比兴的写法,或以物言事,或以物寄情,或以物说理,其物(动物、植物)在诗中,正是诗的一部分,使诗的情景丰富,意境大增,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古人作诗之时,大概多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其诗中之物,信手拈来,不加雕饰。

  在当时的作者眼里,那些动物或植物不过是平常又熟悉的事物而已。况且《诗经》的作者分属许多地域和时代,现代人要比较准确地弄清楚它们的特征,非常困难。

  然而,这些个物在《诗经》中的意义实在是太重要了。古往今来学习和研究《诗经》的学者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这些个物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历代注释(疏)《诗经》的学者和从事生物学研究的很多人试图搞清楚这些问题,他们纷纷著书立说,至今流传下来的有《尔雅》《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本草衍义》《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毛诗品物图考》等等。古代的文人,学经的同时,必然要兼识草木鸟兽,这些著作对于他们来说,意义很大。

  《诗经》中出现的植物种类繁多,据统计,有130余种。可以说它们就是先民们认识当时自然环境中植物的真实记载。由于时间跨度太长,其中许多物种现在可能已经没有了,有些可能改换了名称,有些名称可能存在地域上或方言上的差异,有些还存在官名和俗称的不同。而且,现代的学科划分越来越细,文、理、工、医、农、外、法、商等等,很少交叉学习,懂得文学诗词的人一般来说不懂生物,更不用说去研究了。

  诸如此类,给《诗经》植物的研究和定义造成了非常大的困难。历代学者对《诗经》中植物的注释很多,它们对这些植物名称和基本特征的记录保留了古人的认识原貌,是非常重要的资料。老高很好地利用了这些资料,他去粗取精,剔除糟粕,选取了最有价值的训诂资料,作为释诂的依据。同时,老高充分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通过文理渗透、交叉研究,应用了训诂学和现代植物分类学相结合的方法加以考证,沟通古今中外,对每种植物都加注了拉丁名,世界通用,有助于《诗经》的研究和生物学、生态学研究的结合。

  “《诗经》里的植物”专栏不仅内容丰富,而且体例设置比较简单明了。文章根据需要分别通过诗摘、附录、训诂精要、分类地位、植物释诂、图片以及工作经历、生活体验等内容展开,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解开千年误会

  有些植物的古称一般被误解,因为我们的古代时间很长。周朝有八百年的历史,这八百年可以改变很多,周朝初年的诗歌传到战国时期,也许已经造成了许多误会。

  《国风·周南·芣苡》就是这样一个例子:“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译成现代汉语大致如此:“繁茂鲜艳的芣苡,采呀采呀采起来。繁茂鲜艳的芣苡,采呀采呀采得来。”

  那么,诗中“芣苡”到底是什么?这是理解全诗的关键。诗中采、掇、捋、袺、襭等几个字都是表示采摘动作的动词。一般都把“芣苡”解释为车前草,可是从诗中描述的几个采摘的动作看来,怎么也不像采摘车前草的样子。尤其是这个“捋”字,不可能是拔草或者摘叶子的动作,而是采集果实、种子的动作。

  另外,车前草是药材,不是食物,那时也没有采集药材到市场出售这一说法,因此,采集药材根本不会“采采芣苡”这样的阵势。有人认为,虽然车前草不好吃,但遇到了灾荒了,妇女们只好采来充饥。而事实上,这首诗读起来有欢快的节奏感,能够充分体会到喜悦的场面,而不是灾荒的样子。

  老高就去查资料,发现这种说法起源于《尔雅》。这是一本中国古代最早的词典,被称为“辞书之祖”,其权威性可想而知。也是儒家的经典,既然《尔雅》这么认为的,所以历代都把芣苡解释为车前草,虽然大家都心疑虑,只能编各种理由自圆其说。唐诗中也把车前草称之为“芣苡”,其实这并不是唐朝人把车前草称之为“芣苡”,而是唐朝诗人故意用古词,这与当代人附庸风雅差不多。

  直到近现代,终于有学者考证出“芣苡”并非车前草,而是薏苡,也就是常见的薏米仁。当然学者的理由也是很充分的,从《尔雅》之前的甲骨文中找到依据。把芣苡理解为薏苡,那么诗中的一切疑问都可以解开。

  “苕”的两种解读

  诗经里有两首诗出现了“苕”,关于苕的解释众说纷纭,有紫云英、小巢菜、凌霄花等多种说法。仔细研读后发现,两首诗中的“苕”很可能是不同的植物。其实如今也一样,同一植物,不同地方的称呼可能不同;同一名称,不同地方指向不同的植物。正因为这种情况的存在,所以生物学家们发明了双名法,并以拉丁文表示该物种的唯一名称。

  《小雅·苕之华》:“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牂羊坟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鲜可以饱!”

  “苕之华,芸其黄矣。”意思就是苕的花,像油菜花那么黄。凌霄花的花冠内面鲜红色,外面橙黄色。紫云英、小巢菜的花分别是紫色与白色。另外《神农本草经》中将凌霄花称为苕华。据此判断,苕之华就是凌霄花。

  另一首诗《陈风·防有鹊巢》:“防有鹊巢,邛有旨苕。谁侜予美?心焉忉忉。中唐有甓,邛有旨鷊。谁侜予美?心焉惕惕。”

  诗中苕为小巢菜,诗中译为野草。鷊,借为“虉(yì)”,一种禾本科早熟禾亚科虉草属的小草。该属在中国只有虉草一种,在浙江可见。生于林下、潮湿草地或水湿处。幼嫩时为牲畜喜食的优良牧草,收割或放牧以后再生力很强。有一变种为丝带草。

  确定苕为小巢菜的主要依据是《中国植物志》,它认为诗经中的苕,就是小巢菜。小巢菜也称雀野豆、翘摇、硬毛果野豌豆等,与诗经中另外一种植物“薇(大巢菜、野豌豆)”相近。

  小巢菜生于山沟、河滩、田边或路旁草丛。可作绿肥及饲料,牲畜喜食。老高称自己小时候拔猪草时经常遇到,当时眼中只是杂草、猪草而已,毫无诗意可言。

  种属严格区分

  我们日常中说的“杨柳”“柳树”,其实并不是一种树,而是一类树,主要是垂柳、旱柳等杨柳科柳属形态相似的树木,从古到今好像都没有很严格的区分。而文人们比较喜欢的,应该是垂柳,入诗、入画比较多的。杨柳最早入诗处当然是《诗经》。《诗经》中有关柳、杨柳的诗共有四首,其中一首在《齐风》,另外三首都在《小雅》。

  《小雅·采薇》(节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这首描写的是征夫回家的沮丧心情,“杨柳依依”成为了后世常用的词汇。依依,就是轻柔的样子。“今晓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词),我们也可以想象出杨柳依依的场景。与这种场景吻合的树种一般都理解为垂柳。

  黄河流域的垂柳开花在3—4月份,“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农历二月相当于阳历三月)。在自然界中开花算是早的,因此,古人把杨柳与春天联系在一起。“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除了诗画中的垂柳外,我们常见到的另外一种柳树就是旱柳。旱柳一般比垂柳高大,形态上与垂柳最大的区别是:大枝斜上,树冠广圆形;小枝直立或斜展,叶披针形,比垂柳略宽。旱柳分布于东北、华北平原、西北黄土高原,西至甘肃、青海,南至淮河流域以及浙江、江苏。旱柳耐干旱、水湿、寒冷,是北方固沙保土四旁绿化的重要树种。

  旱柳在北方大地上分布相当多,特别是一些年代久远的古旱柳现在仍然绽放着它的春天。老高因此推测,古代文人们笔下的柳树也有不少很可能就是旱柳。如《世说新语》所载: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年轻时所种之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行文至此,记者也想起左宗棠的老部下和同乡杨昌浚的一首诗,“大将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应该杨昌浚途经甘新大道时看到一路湘军所植道柳,除戈壁外,皆连绵不断,植拂云霄,触景生情,深有感触而写下的诗句。记者一直以为这些被称为“左公柳”的柳树就是南方常见的柳树,对于它们能在河西走廊存活颇感怀疑,直到看了老高的解读,才知道“左公柳”并不是垂柳,而是旱柳。

  实录以备存考

  在解读过程中,对有些植物的解读,也存在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者在古今学术界均未能达成相对一致的意见,或者是一物多名,老高如实地写出,以存备考。

  比如“《诗经》中的植物·萱草”一文。引了《卫风·伯兮》:“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诗中的朅,是英武高大意;殳为古兵器,杖类,长丈二,无刃;谖草,即为萱草;痗,忧思成病。这是一首妻子思念在外征战的丈夫的诗,译成现代诗,大致意思是:“君生我郡,人中龙凤,君为我夫,国之梁栋。君为俊杰,盖世英雄,勤王战事,为王先锋。自君别后,无所适从,菱花不照,懒洗妆容。祈雨祈雨,太阳当空。思君念君,无有音踪。何能忘忧,萱草一丛。种之屋北,思君忡忡。”

  诗中的萱草获得了“忘忧草”的雅称。古代又以“萱堂”,代指母亲,因此萱草是最早的母亲花。孟郊《游子诗》:“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萱草是百合科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这个名字很文雅,老高知道这个词很晚,在读古诗词的时候看到,一查资料,才知道是自己很熟悉的植物。

  老高最先知道这种植物叫“金针”,种在他老家一垛围墙的墙头,十几丛一字排开,迎风招展。金针的花期七八月间,正好是暑期,老高小时候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每天下午采摘金针花。金针花陆陆续续开放,最好的是将开未开的花,然后放于簸箕晒干收藏。那时算不得珍品也是佳品,一般是家里来客下汤面时才拿出来待客的。后来知道它的另外一个名字叫“黄花菜”,已经是一个蔬菜的概念了。

  萱草的名字多见于古籍,把它与黄花菜联系起来是很晚的事,原来这么普通的草可以有这么雅的名字。后来人们把萱草属的植物都统称为萱草,并通过栽培与杂交,培育出许多品种,用于园林绿化。

  按照植物分类学的严格区分,黄花菜与萱草还不是一个种,黄花菜的学名为HemerocalliscitrinaBaroni,萱草的学名为Hemerocallisfulva(L.)L.,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前者的花淡黄色,花被管长3-5厘米,后者的花桔黄色;花被管较粗短,长2-3厘米。那么,那位在家思念出征丈夫的妇女在家种的萱草到底是哪一种?现在无法确定,包括后来诗人们写的萱草到底是萱草呢,还是黄花菜,也无法确定。应该说,都有可能,古人没有这么严格地区分。

  解读回顾工作

  《诗经》中常用比兴手法,借物表达自己的思想,其中以葛为主题的就有三首诗,分别是《葛覃》《采葛》《葛生》,还有一首《旄丘》也写到了“葛”。

  其中《葛覃》原文如下:“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白话译文就是:“葛草长长壮蔓藤,漫山遍谷都有它,藤叶碧绿又繁盛。黄鸟上下在飞翔,飞落栖息灌木上,鸣叫声声像歌唱。”

  诗中写到葛藤满山谷的景象与当今葛藤的景象仍然相似,虽然时间过去了几千年,景物却没有什么变化。诗中“服之无斁”,就是当时葛藤的重要用处就是织布做成衣服。另外两首诗的内容与葛有关的“葛屦”,就是一种夏天穿的用葛绳编制的鞋。从诗中可以看出,葛是当时纤维的重要来源,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葛纤维的质量肯定没有丝绸、棉的质量好,因此葛衣、葛巾在古代均为平民服饰。

  葛藤很常见,貌不惊人,却是我国的传统中药材,全身是宝,根、茎、叶、花均可入药,也是卫生部批准的药食同源植物。

  老高从事营造林工作多年,对葛藤给新造林地造成的侵害感受很深。在有葛藤的荒山荒地上造林,必须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工割除葛藤,直到郁闭成林,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一般造林当年抚育,或者前三年抚育,但是三年后,葛藤仍然能够迅速爬满幼林树冠,幼树缺乏阳光就会渐渐枯死。采用人工割除直至成林,投入资金巨大,不是一般造林项目所能够承担的。

  葛藤这么多的功效,以及品种的改良,吸引了不少想脱贫致富或者帮助家乡致富的山区能人。有一天老高接待了两位七十多岁的老同志,咨询葛根种植的问题。他们是岭底的退休老师,子女在外经商,家境也不错,想在岭底引种粉葛二千亩,种出来后直接把葛粉卖出去。老高帮他们分析了技术、市场、产品以及今后的经营方式,他们惊奇地发现摊子会铺得很大,远离了他们的初衷,于是打了退堂鼓。

  老高说,他是一方面为老人着想,希望他们能够安享晚年,七十岁不是创业的时候,另一方面担心的是生态问题。因为老人不可能长期经营下去,他们的种植基地失管后很快会变成藤蔓遍地的新荒山,而且危及周边的森林。因此,这么多年老高对葛藤产业一直持谨慎态度。葛藤虽然全身是宝,但真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来源:乐清日报  编辑:章蓓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乐清网”或者“闲淡论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乐清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中国乐清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577-61528110 传真:0577-61523131 标注“转新媒体部”。
 热点排行
·【中国星辰|被烈焰炙烤后的发射塔架是如何...
·欢迎回家!澳门少年献唱《看见》 祝贺神十五...
·中国星辰丨神舟回家,“自动驾驶员”有多牛
·跟着总书记的考察足迹|走进中国国家版本馆 ...
·习言道|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国星辰 | 三句话整明白神舟、天宫、天问的...
·中国星辰|这是一封中国航天员从“天宫”发...
·看图学习丨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
 汽车·生活
·与哈弗F5邂逅苍山洱海,专为约定90后而来
·哈弗F5 因你未上市,就别怪我先做个始于颜值...
·楠溪江畔共赏比亚迪“DI新引力”
 健康·教育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0 中国乐清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乐清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577-61523012
备案号:浙ICP备05000063号 广告部:0577-61600906 技术故障:0577-61523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