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松强正专注地在雕新作品。叶长一 摄
近日,中国(嵊州)根雕艺术精品博览会暨首届“雕圣杯”根雕现场创作大赛在嵊州文创园开幕。乐清知名艺术雕刻家郑松强受邀参加,并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们一起同台就该届活动进行交流和切磋。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众多,个个技艺高超。但乐清籍郑松强以其独特的美术技巧和手法,独辟蹊径、化腐朽为神奇,在工艺美术界赢得了一方天地,并获得众多荣誉称号,如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温州市杰出青年工艺美术家、乐清市第二轮优秀青年专业人才、乐清市十佳青年雕刻家等。
作品《牧童放羊》:男童在山上呼唤,女童在山下聆听,一群山羊在山间嬉戏,有的抬头仰望,有的驻足观看。人物传神,动物栩栩如生,人物动物相互呼应。 叶长一 摄
一朝结缘一生相守
1960年,郑松强出生于柳市后横村一个雕刻世家,叔公郑祥奎、父亲郑元长都是民间艺雕名人。三四岁时,他就跟随着父亲去柳市黄杨厂,并踮起脚、仰着头看着父亲雕刻。有时候,他就站在凳子上观看,一看就是几个小时,这点点滴滴,在幼小的郑松强心田种下了一颗美好的种子。
郑松强说,七八岁时,感觉最好玩的就是自己去寻找、去创造,如和小伙伴们相拥着去田野里挖泥巴,然后根据个人的想像,捏起了一个个好玩的泥鸡、泥鸭、泥狗等动物。读书后,他就喜欢上了小人书。课后经常去小摊上找小人书研究,无论什么图书,他都喜欢看。从那时起,郑松强痴迷上了图书和捏泥巴。
走在路上,看到狗就捏狗,看到猪,就用泥巴随手捏了猪。泥巴在他的手里,像变魔术似的,变了无数个动物。一天,他在河边行走,突然看到一位老人嘴里叼着一支香烟,神情就像图书里的济公,他当即来了灵感,挖了路边的泥巴就坐在地上捏起来,整整捏了两个小时,发现这么随手捏出来的人物像极了。
“少年时最快乐的时光就这么过去,感觉很快。”郑松强提起少年生活,一脸阳光,虽然过去的生活很贫困,但那时的兴趣爱好让他捡到了无法用言语能表达的快乐。
长大成人后,郑松强进了柳市布厂。因为布厂工作不是很忙,郑松强下班后,还是经常去柳市黄杨厂走走,看着父亲雕刻。有时也会悄悄地躲起来学习一下,并对一件件作品进行观赏和研究,似乎在与作品在“对话”。
邻居们都知道郑松强在布厂上班,根本不知道他会雕刻。一次闲聊中,郑松强说自己也会雕刻,当即引得大家一片大笑,更有人取笑他是在吹牛。隔壁阿公还与他打赌,为了证明个人的实力,郑松强当即现场从家里切了一块木头,不绘图纸、不打坯,直接雕起来。从上午一直雕到下午,在隔壁阿公的见证下,完成了第一件木雕作品。当时,阿公感叹:“这‘生活’还真的不用学了,元长儿子没有学习,还真的会做‘生活’了。”此后,大家再也不敢取笑郑松强,而且也认同了他,还有人夸他自学成才。
1979年,柳市黄杨厂的领导知道了郑松强会雕刻,就把他从布厂调到了黄杨厂。从此,郑松强与雕刻结下了一生情缘。
创新开拓独辟蹊径
郑松强子承父业后,酷爱黄杨木雕的本性暴露无遗,别人下班了,他还要继续工作。特别是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每一件作品都精雕细琢。之后,他又向长辈和工艺名师虞定良师傅学习,在老师们的耐心指导和精心传授下,取泥塑、木雕艺术之精华,潜心钻研。他还赴中国美术学院学习深造,就这样,自学和专业化学习相结合,逐步掌握了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雕刻的基础技法与奇妙的传统刀法。
为使自己的人物造型和艺术创造更鲜明,更加富有个性,郑松强始终在借鉴民间传统雕刻的基础上,大胆突破,推陈出新,他创作的木雕作品富有动感,一段段毫无生气的木头,经他的手后雕琢出鲜活的生命力,给人以真实亲切之感和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他突破了一般大师雕刻前的一切准备工作,不用绘图、不用拟稿、不手打坯。在雕刻过程中,因木设计,根据材料雕刻,并一气呵成。
2015年,他受邀参加一个项目的雕刻工程,内容是《大闹水帘洞》系列作品。看着堆积在一起的几吨木头,郑松强不慌不忙,对一块块木头进行观察,然后在一块高约4米、宽3.5米的木头前停住。从思考到设计、再到搭台雕刻,一切都在脑海里构思。每天早上五六点起床,晚上最迟的10点才收工。整整两年时间,他谢绝一切外出应酬,最后完成了这样大件作品。郑松强说,雕刻这样一个大件,从构思到完成,过程很顺畅,特别是中间雕了40只猴子,还有四大天王,这些人物如果雕出神来,那是需要下一定的功夫。
他雕刻的一件作品《大闹朱仙镇》,高120厘米、宽80厘米、长150厘米,作品采用藏香樟木为质料,运用立体缕雕技术,雕刻传统古典小说《岳飞传》岳家军狄雷、岳云、严成方、何元庆四员小将主动请缨攻打金军重镇朱仙镇的故事。
在拿到这块木材时,郑松强突然脑海里就冒出了这个故事。雕刻难度最大的就是坐骑,可郑松强偏偏选择了这个故事。他说,小时候看过这个故事,所以拿到材料后,就向自己暗下挑战。
雕刻时,他似乎看到了这四员小将手拿双锤,冲入敌阵,金银铜铁八柄大锤左挥右抡,上挡下砸,骁勇无比,直杀得金兵鬼哭狼嚎,岳家军大获全胜。
每一件作品,郑松强均以浓厚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多年潜心钻研,敢于突破,并在传统木雕工艺中注入新的活力,木雕手法由单体雕,发展到“拼雕”“群雕”,传统圆雕发展到“根雕”,技艺更趋精湛,作品更臻完美了。2011年,他创作的《普天同庆》作品,从参展的全国数千件工艺品中脱颖而出,捧回“天工艺苑”百花杯金奖。作品《王者谐风》《飞天》《童年梦》《牧羊少年》等一批作品参赛均获得了国家金奖。
他创作的《醉济公》《寿星献桃》《罗汉》《关公》《渔乐》《群猴抒怀》等木雕精品,受到日本、美国客商青睐,而且个别作品被收藏家收藏。
工匠精神传承千年
郑松强几十年如一日痴迷于雕刻。从幼年时喜欢捏泥稿、学刀法,然后到被发现才能,走上徒工、仿佳作,直至独立放飞、成为省大师。30多年的实践,郑松强仍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
他的作品,受到了海内外嘉宾的喜欢,更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和器重。
《竹林七贤》是郑松强用古沉木创作的一件作品,是他花费四个月心血的得意之作,表现晋时寄情山水的七位名士,其创作技法,用的是圆雕和根雕的结合。
郑松强依据古沉木的枝杈走向和质地情况,把较为松散、无法雕琢人物的枝杈部分,刻成了竹子、松树、梅花,成为名士们悠闲活动的背景。然后以圆雕技法,把七贤一一展示:怡然自得操琴冶情的稽康,面对石壁挥毫题诗的阮籍,手持酒壶专心对弈的刘伶,捋须晃脑捧读书卷的向秀……由于圆雕技法细腻,使得人物个个神态逼真,风骨尽现;而根雕技法粗放,山石林木显得疏密有致,旷远大气。两者互衬,相得益彰,使作品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他创作的黄杨木雕《大山深处》,是一件大型的复合体作品。作品为高山造型,从整体看,松木繁茂,竹林摇曳,洞壑透剔,涧溪流淌。分细部欣赏,山巅林间,两头鹿或觅食,或张望,显得悠闲自如;山间崖旁,小桥横跨,赶路的挑担汉,牵牛的小牧童,也都从容自在;山下溪畔,一老翁抛竿垂钓,闲坐静候,更是气定神闲。整件作品,山川溪流相依,人物动物同憩,透出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融合的和谐祥瑞景象。郑松强还以这样的作品,呼吁保护环境,善待动物,臻于和谐。
《群仙祝寿》作品采用的树根是一棵埋藏地下近千年的古沉木,该作品以中国民间传说《七仙女》《上八洞》《中八洞》为题材,耗时一年多,郑松强根据树根形状构思造型,刻了23个人物和10多种动物,雕工精湛。他的另一件《飞天》作品,该作品以珍贵的黄杨木材为原料,运用巧妙的手法将现代工艺与古代文明艺术相结合,描绘出了飞天的美轮美奂。在古代神话中飞天是侍奉佛陀和帝释天的神,能歌善舞,在茫茫的天际云端飘舞嬉戏。该作品中的飞天仙女有的迎风吹奏,有的悠然自得,有的势若流星,有的宛若游龙,作者用那特有的蜿蜒曲折的长线、舒展和谐的意趣,呈现给大家这优美而空灵的技艺与美的结晶。
走进柳市后横郑松强木雕工作室,只见作品展示厅内,一件件精美作品格外亮丽,一柜子的荣誉证书见证了郑松强雕刻足迹。《万里雄风》荣获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金奖;《西湖借伞》荣获中国长三角地区民间艺术“手上功夫”金奖,作品被镇江博物馆收藏;《和谐家园》荣获2007年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大山深处》荣获中国木雕创作大奖赛金奖;《盗仙草》在2010年第二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天工艺苑杯”金奖;《乘龙献寿》获上海世博会“中华艺术·国家大师珍品系列会展——中国木雕精品展”特别金奖。
郑松强撰写的论文“开发民间艺术事业、复兴传统民艺”“试论黄杨木雕传统人物作品创作”等先后荣获论文奖,作品和事迹入编《中国国家级工艺大师精品集》《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作品荟展、盛世大王、作品集》《浙江省民间工艺优秀作品选》《温州市民间艺术一百年》《温州市青年民间艺术家作品选》等,同时,中央电视台、浙江电视台、浙江日报、温州日报、温州晚报、美术报、乐清日报等新闻媒体多次对他的艺术创作和先进事迹进行专题报道。
提起数十年的艺术生涯,郑松强感慨万千:“乐清黄杨木雕工艺在传承的同时,需要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永葆艺术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