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视频 问效 手机报   微博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网  >  乐清网
不爱说话的人,内心都在想什么?
2018年09月14日 13:45:57 手机看新闻  
 

  

-01-

  

“明明渴望与人交流,却只能沉默”

  

你是否也是一个隐形的“被动沉默者”?

  知乎上有个热门问题——“如何看待这种当下越来越普遍的“沉默”人格?”,题主的问题中,透露出了很多人的苦恼,一种可以称之为“被动沉默”的困扰:

  

  在社交场合中一开始说话,就会容易陷入紧张焦虑,在意周围的目光;

  明明心里有很多的想法和意见,但就是在关键时刻脑子一片空白,表达不出来或者不敢表达;

  特别渴望与人交流,也知道与人交流是好事情,但就是无法做到大方自然地做到......

  这些被动沉默者,往往因为实在太难与他人自然交流,所以总会否认自己:我不会说话,我只能尬聊,我在别人面前太容易紧张了......最后只好退缩回去,收回要表达的心。

  一边羡慕周围的人可以侃侃而谈,一边用沉默来掩饰自己的一切紧张,形成所谓的在人群中“不爱说话”的一类人。

  看似是主动选择了沉默,其实都是被紧张感逼着,被动地成了一个社交孤岛。

  我的来访者小雅,一个大三的学生,她被这样的“被动沉默”困扰着。

  去年元旦的班级party上,大家都一簇簇、一帮帮的交谈甚欢,小雅发现自己很难自如地参与任何的对话,即使对话的主题并不是她不熟悉的。

  她想过要努力去做,想借这次交流认识更多的朋友,她看着别人你一言我一语,梳理了自己内心的观点,但似乎在张嘴的瞬间,有十万斤的石头压在嘴边,最终她憋红了脸都没有说出一句自己想说的话。

  这种经历太屈辱了,它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

  在若干个需要表达的场合,她发现自己总是不敢表达,在课堂上说话也支支吾吾。

  时间久了,大家都认为小雅是个很内向的人,自觉不自觉的把她归入“沉默”的一类人群,出现了新的问题很少问她的建议,有什么活动也比较少邀请她参加,这样的处境让小雅非常难受。

  小雅并不是唯一有这个困扰的人,还有很多人像她一样,陷入了“明明渴望与人交流,却又无法开口表达,于是只能假装沉默”的怪圈。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究竟发生了什么,导致了这一类人陷入如此矛盾的心理和行为境地?

  

-02-

  

“我渴望表达,但我害怕出丑”

  

“被动沉默者”是如何养成的?

  渴望表达是人类天生的一种能力和需要,而不敢表达的人往往意味着——在他们早年与养育者的互动中,遭遇过表达创伤:

  

  表达出了自己,但是没有人理睬;

  或是,经常被人否定或嘲弄;

  或是,总是被人不接纳甚至攻击.....

  当我在咨询室里跟小雅探讨起她人生中对于“表达自己”的最原始的记忆和感受时,这个姑娘突然变得很生气。

  她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的一些难过的记忆:每当自己表达一个观点或意见,妈妈要么不理睬,要么总是会否定她或者露出不屑的眼神。

  尤其是在跟一群人在一起的时候,妈妈总是夸奖别人家的孩子会说话,转头就批评否定小雅。

  

  “在人际场合说话要注意分寸,不要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小孩子懂什么,不懂就不要瞎说。”

  “你看你支支吾吾了老半天,看看人家美美,说得多利落。”

  “为什么你总是这么不懂事,你看叔叔阿姨都笑话你了。”

  “你这个样子,在学校老师怎么可能会喜欢你?”

  听了妈妈的这些话,幼小的小雅感到异常羞耻,恨不得把刚才在公共场合说的话统统都收回来,然后找个地洞钻进去。

  妈妈对她受大家喜欢这件事情很是看中,自己被喜欢时妈妈会很开心,自己没有别的小朋友出色时,妈妈会焦虑。

  很遗憾的是,在妈妈严厉的教育下,小雅对与人打交道的能力越来越不自信,心里想着如何表现的伶俐大方,讨人喜欢,可是在行为上她却越来越不知道怎么做才好的,因此言语和行为常常显得笨拙。

  这一切都被妈妈看在眼里,焦虑的的妈妈每次在客人走后,都要对小雅进行一番教育。

  长期被妈妈这样评判和指责,小雅与人互动沟通的能力越来越差,她变成了一个越来越在与人打交道时笨拙的人。

  后来为了避免妈妈的指责和批判,她选择了少说话,如果不能确保安全,就沉默的策略来应对社交,久而久之,她就变成了一个“无法张开嘴表达自己”的唯唯诺诺的沉默的人。

  同时,妈妈对她的影响,也潜移默化到她以后的社交生活中。

  她接受了妈妈的这些批判和克制,从小就觉得自己是个表达自己的能力很差的人,于是每次表达都没有自信,会很紧张,害怕表达不好会出丑。

  除此之外,妈妈还向小雅灌输了一套具备良好表达能力要达到的标准:要开朗大方,要懂得察人观色,要讨人喜欢,要有伶俐劲........

  每次想到这些标准和以往的经历,小雅觉得既然达不到标准,那就只好掩饰自己,尽量少表达或者不表达,以免出丑,让自己陷入羞愧之地。

  “我渴望表达,但我害怕出丑”,大概是小雅这类人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写照。

  

-03-

  

“不会说话,所以算了,不说就是了”

  

“被动沉默者”有哪些错误的认知?

  和小雅相似的人有很多,这部分人从小在自我表达上受过的这些伤害,会让自己形成一些如下的心理误区,最后把自己推向沉默的固定角色:

  1)“我不会说话,容易出丑”

  认为表达是种能力,必须达到某种要求才能胜任

  持有这种信念的人不在少数,案例中的小雅就是如此。这往往是由于早年养育者不当的养育理念造成的。

  这样的养育者往往不接纳自己真实的孩子,而一厢情愿的爱着一个自己想象中的“完美”的孩子,并用这个所谓的完美孩子来要求自己现实中的孩子。

  于是,他们会对现实中的孩子充满了否定和批判,造成孩子对真实的自己充满羞耻和不自信,认为真实的自己是不好的,不合格的。

  以至于形成这样的信念:我们需要变得完美,才可以表达自己,不然就会很糟糕,甚至出丑。

  一个对真实的自己不接纳,害怕自己会出丑的人,必然会社交和表达时容易紧张,也不会轻易发言说话,此时沉默是对自己的保护。

  2)“我万一出错了,他们会怎么看我”

  表达是为了获取认可和赞美,展示自己的能力,而不是为了交流

  小雅妈妈的做法还给小雅造成了一个致命的误区就是:

  对于小雅来说,如果要去表达自己,她会过度关注周围环境对自己的评价和对于自己表达后的反馈。

  因为过于关注评价和结果,小雅反倒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了。

  她经常在发言或表达时,会过度的盯着对方的反馈或周围环境的反应,结果大脑容易变得一片空白,前言不搭后语,超级紧张、结结巴巴,有时甚至忘了自己要表达什么。

  而这种尴尬的状态又增加了她对于表达的羞耻感和恐惧,使下一次的表达难度加大。

  这些“被动沉默者”也会特别关注别人表达后的效果,也特别喜欢在心里对别人说过的话、做过的举动进行一番评论,排出个优劣好坏,对她认为表现好的无比羡慕,对表现差的暗暗嘲笑。

  此时表达已经被异化,更成为了一种能力的展示。

  总而言之,表达不重要,表达背后能否获取掌声、赞美和认可很重要。

  3)“说了后没人理我,不是很尴尬”

  对需求和关注的羞耻感

  表达是对关系的渴求,是对别人的渴望,当我们说出一句话时,往往似乎话并不重要,但我们内心是渴望被回应和呼应的。

  正如在上文所说,连每个人都有需要被关注、被看见的需求和渴望。

  但是如果在早年我们发出需求和渴望时,没有人回应我们或呼应我们,我们就会对自己的需求和渴望产生怀疑,继而产生羞耻感:

  

  “为什么我总是这么需要你,而你并不会满足我,而且你为什么并不需要我,一定是我有问题。”

  这种不被满足和看见的渴望会塑造一种“求而不得”的羞耻感,为了避免这种羞耻,我们会逐渐压抑我们的渴望或需求,甚至用不再发出渴望和需求来避免失望,这就造成了回避关系的一类人。

  有的沉默是对关系的焦虑,有的沉默就是对关系的回避。

  在这种回避性沉默背后,掩藏着的是成千上万次的失望:害怕自己说出的话,表达出的自己,像投进大海里的一粒沙子,毫无反应,没有人在意。

  

-04-

  

如何走出“被动沉默者”的心理困境

  1)改变心理误区:

  与人打交道不是能力考验,而是真实的人际互动

  在咨询中,我们帮小雅理清了各种问题的来龙去脉,帮她修正了很多不合理的人际信念。

  比如,跟人打交道并不意味着处于一个被批判考验自己能力的位置,做不好并不意味着会被人不喜欢和接纳.......从而避免会回到早年妈妈对她的模式里去。

  与人打交道、互动就是一种很本能的需要,跟吃饭、喝水是一样的,每个人都需要,别人并不会时刻在评判我们,而且我们已经是成年人,最终对自己的评判其实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这个是别人左右不了的。

  另外我们也要改变喜欢评判别人在社交中的表现,把人划为三六九等这样的认知,学会更多的把注意力关注在别人表达的内容、需求和感受上。

  不是本着排斥和挑剔的眼光去看待别人,而是从本质上用全然接纳别人的心理去与人交往,这个立脚点变了,小雅看到别人的方式也会随之一变。

  当我们对别人的充满全然的接纳,再也不因为别人表达的好坏去评判别人,从而我们对自己也就接纳了,对评价和是否关注的认可就减少了许多。

  纠正这些误区后,小雅觉得她在跟人互动时大脑空白、结结巴巴的情况好了许多。也有了很多想表达的话。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关键时刻忘了话,不知道要说什么。

  2)直面自己的恐惧、焦虑情绪

  因为早年被否定、不接纳带来的创伤体验,像小雅这样的来访者难免在社交互动和需要表达时会充满恐惧和焦虑。

  我们需要看到这种恐惧和焦虑,并尝试去直面接纳它,而不是与其对抗。

  恐惧和焦虑来源于早年养育者对我们的否定和不接纳,在这些恐惧与焦虑的背后,掩藏着的是一个无助、难过、委屈和绝望的痛苦的小孩。

  我们必须看到早年因为不当的养育所造成的那些创伤及其从未被愈合过的伤口,然后好好的拥抱、接纳、鼓励一下这个小孩:

  

  告诉ta,这一切都不是她的错,她很好,并没有妈妈说的那么不好。

  在咨询室里,当小雅看到自己恐惧背后的那个小女孩,那个隐藏在若干年前的充满了委屈的小女孩时,她不禁放声大哭。

  原来这么多年,这些委屈、恐惧、无助的情绪一直没有过去,它们阻挡在那里,阻止着她走向新的世界。

  3)不要和敏感、紧张较劲

  由于早年的经历,敏感、紧张已经形成,这已经是我们的能力目前达到的最好状态,不要去跟自己的敏感紧张较劲,不要去跟别人比较。

  允许自己敏感紧张,允许自己恐惧,接纳自己在这一面上暂时存在不足,要去理解自己而不是强求自己不敏感紧张,当你允许自己有恐惧、有敏感有紧张时,敏感紧张反倒被化解了。

  当小雅看到自己的敏感、紧张正是由于早年的那个小孩样的自己因为被过度的否定、评判、不接纳而造成的后,她再也不想难为这个小孩,给她提要求了。

  对于容易紧张和敏感的“被动沉默者”们,这样的自我接纳和呵护,往往能让自己放松了下来,表达好自己想表达的东西。

  

写在最后

  生命的重要动力是渴望被看见,它们渴望表达互动,这在动物身上都表现的如此明显,何况是有语言有思想的人类。

  没有人喜欢沉默,也没有人喜欢冷漠。

  一个人如果在生活中总是很沉默,不敢做自己,会压抑自己的生命能量,会人为地自我设限,完全不能实现自己的潜能。

  不敢表达的人就像缩在一个有着坚硬外壳的保护罩里,在这个罩子里,一切都是可控的,但是范围很小,他们在里面按部就班的行动,不能越雷池一步。

  如果有的人足够幸运,可能会遇到从罩子外伸出的手,并且这手足够坚定有力,引导他们走出罩子,并带领他们起舞。

  而更多的人不过是遇到过一双或几双手,但终因为自己恐惧的力量太大,超过了那双手可以拉出罩子的力气,而最终又缩回了罩子。

  有的人是终生在等待,希望有人能认出沉默的他们,把他们拯救出去,但是终究到现在,他们还没有发现一双伸过来的手。

  那么现在,我想你们可以像小雅一样去主动的去寻找这双手,或者自己当自己的手,去把自己失去的表达勇气找回来,找回表达就是找回自己。

  我要看得见我自己,我也希望被全世界看见这样的一个我自己。

  

  

  


  沉默的人,往往最渴望表达,但最害怕表达。

  童年时期被父母忽视、指责、不接纳,导致我们缺失了关键的心理营养,变得不自信、不敢表达,敏感焦虑,生命能量被压抑。

  想要走出沉默,与其期待足够幸运的那双手,请别忘了,我们也可以自己当自己的手。

  那么,如何才能补足童年时缺失的心理营养,找回自己?

来源:  编辑:李云云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乐清网”或者“闲淡论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乐清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中国乐清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577-61528110 传真:0577-61523131 标注“转新媒体部”。
 热点排行
·【中国星辰|被烈焰炙烤后的发射塔架是如何...
·欢迎回家!澳门少年献唱《看见》 祝贺神十五...
·中国星辰丨神舟回家,“自动驾驶员”有多牛
·跟着总书记的考察足迹|走进中国国家版本馆 ...
·习言道|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国星辰 | 三句话整明白神舟、天宫、天问的...
·中国星辰|这是一封中国航天员从“天宫”发...
·看图学习丨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
 汽车·生活
·与哈弗F5邂逅苍山洱海,专为约定90后而来
·哈弗F5 因你未上市,就别怪我先做个始于颜值...
·楠溪江畔共赏比亚迪“DI新引力”
 健康·教育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0 中国乐清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乐清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577-61523012
备案号:浙ICP备05000063号 广告部:0577-61600906 技术故障:0577-61523012